一念起,在网上就买了两本学彩铅画的书,都是入门级别,当然是因为自己是纯正的小白,绝对的零基础,除了上小学的时候,发过绘画书,有过美术课,初中后就被主科老师给霸占了,因为没有人觉得这种课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可见的收益。
没基础,没尝试过,莫名其妙就是想尝试下,于是很果断的开始了行动,这个行为也得益于那晚在得到听的古典老师的直播课,要说让我完全复述,我是做不到的,听了,当时也有触动,仍旧不见得能停留在自己的头脑里,更不要说具体能指导自己的日常生活了。
我们都能有这样的体会,听到看到太多有道理的事情,也是从内心深处认可,但是一直到最后,这样的理论还是没能在自己的生活里起任何作用。
就比如,大家都在得到里听课,都意识到给自己的大脑升级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下定决心自己也要照着做……然后实现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
可是,课程结束,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老师讲过的话余音未了,生活仍旧一地鸡毛,这不是个例。
世上的人大多碌碌,只有极少数人挣脱了这样的魔咒,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他们与我们的区别仅仅是他们做了,而我们是知道了。
关于老师讲到自我效能这个词,我是第一次接触到,在百度中找到这样的解释: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自我效能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有点像我们常说的自信,但又不是整个人,全面的人格的自信,是对特定方面的自信。
做某一件事,有的人会非常自信有把握,于是积极行动,风生水起,结果很可能就真的做的特别棒。
而同样一个基础条件大抵上差不多的人,没有那种相信自己的状态,也就是说的自我效能特别低,当他自己认为自己无法把事情做好的时候,直接导致的就是迟迟不肯开始行动,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
在得到订阅的人那么多,哪一个老师不是我们崇拜的偶像?那一次课程不阐述我们频频点头认可的观点?哪一次说理不是真的触动我们内心?……
事实上,我们能够把听到的道理注入到自己每天的行动中的人少之又少,好多人问,谁谁老师的课怎么样?好多人讨论,谁谁老师的风格如何?
那些都没有什么用,自己的生活还在苟且,并未出现诗和远方,问题不在于老师的课是否精彩,在于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有无。
要想增加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这样做的。
时常记录自己做的好的事情,被人夸奖的话,在自己感到沮丧不敢向前的时候翻翻看,从那些自己很牛X的事实中汲取些积极能量。
其次,在自己犹豫不定要不要坚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忍不住想从外界获取力量,那就去问在这方面做的好的人,而不是去问半途而废的人。每个人都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做的好的和中途放弃的,他们本身的关注点也不一样。
还有,刚开始不能大面积整改自己,先选一样站在自己的角度最可能做下去的事情作为开头,边做边积累一些对自己有利的积极的反馈,以供培养自己的自恋。
回想一下我自己,感觉这些理论观点其实早就被无意识的使用过,就在当初听到写作的好处时,就很强烈的认为这件事自己可以做好,或者至少可以做下去,没有为什么,就是自己对自己的了解,在我此前的人生里,没有哪件事能让我感受如此美好,唯独写作。
这就是自我效能吧,紧接着一刻都没耽搁就正式开始了,至今不足一年,有记录和没记录的都统计起来,也有近五十万字了,过程中延续半生的自卑感彻底被驱赶出境,这感觉倍儿爽。
所有懂了的道理都无法解救灵魂,而行动,特别是持续的行动才能。
对啊,好多人会问,写了一年,真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收获吗?你的文章发表过吗?对别人有用吗?能换取财富吗?……
我必须老老实实回答,都没有。
可是到底有没有好处呢?有。
我越来越接近自己,越来越接纳自己,越来越相信自己,此后的人生,不管物质生活能否如意,精神都不再贫穷。
所以,从来都不是为了对别人有用才写,我不过是在用一种方式,跟世界打个招呼:我来过,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