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切勿“三重三轻”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近年来,各地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引才政策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但在热闹背后,一些地方在人才培养、使用、服务方面仍存在短板。若不及时重视和纠正,不仅会导致人才资源浪费,更将阻碍良好人才生态的形成。做好人才工作,不能只图一时声势,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下足长远功夫。

       筑牢本土根基,避免“重外部引进、轻本土培养”。有的地方对引进人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却忽视本土人才培养,导致出现“招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事实上,人才价值从不以地域划分。外来人才能带来新理念、新技术;本土人才则对家乡感情深厚、熟悉本地情况,二者相辅相成,都是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必须坚持引育并举,营造公平发展环境。要健全以能力、水平和贡献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在课题申报、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环节中,切实做到“不看出身看实力、不重资历重实绩”。要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根据人才特点与需求分类施策,深入挖掘本土人才潜力,打造一支思想新、技术强、眼界宽、水平高的本土人才队伍。同时,定期组织各类人才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推动观念更新、素质提升,将“他山之石”转化为“攻玉之器”。

       厚植发展沃土,避免“重物质待遇、轻事业发展”。有竞争力的待遇固然能吸引人才,但真正让人才安心扎根的,是干事创业的舞台和实现价值的机会。现实中,一些地方引才时承诺优厚待遇,但人才到位后却面临发展平台有限、配套设施不足、晋升通道不畅等困境,致使其难以施展才华。“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是聚才留才的关键。要紧扣地方发展目标和产业布局,积极搭建高水平平台载体,增强人才承载能力,使人才有“用武之地”。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比拼”等机制,让人才有机会牵头项目、担当重任,在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升级中获得成就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加强青年人才实践培育,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并有计划地选派到重大工程、基层一线和关键岗位锻炼,使其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健全长效机制,避免“重前期承诺、轻后期服务”。有些地方引进人才时热情周到,人才落地后却难以按时兑现承诺。这种“前热后冷”的做法,不仅削弱人才扎根的信心,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必须清醒认识到,人才服务绝非“一锤子买卖”,而是需要全程保障、久久为功。要精准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其在住房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解决其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人才安居乐业。要不断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优化各类人才联系机制,做好休假疗养、研修交流和节日慰问等活动,增强对专家人才的政治引领、团结凝聚和服务保障。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激发创新创业热情,推动人才发展与区域建设深度融合。

       人才工作比拼的不是一时热闹,而是长久温度。应当少些“抢人”的浮躁,多些“育人”的耐心;少些依赖物质待遇的短期行为,多些事业留人的长远谋划;少些“一引了之”的应付,多些全程服务的诚意。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外来凤凰”愿栖枝、“本土良驹”肯奔腾,形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