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媛——中国历史二十四位文化女性

解题:

《诗经,庸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这样国色天香的人啊,真是能代表国家形象的淑女!

序言:

当年,冰心老人在《关于女人》里说,世界上若没有女人,这世界之前要失去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这种比例的划分自然只是一种私人化的表达,但抛开比例不谈,真善美毕竟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春秋战国

一.庄姜

《硕人——身材高挑的女子》:手像茅草初生的嫩芽(红楼梦四十九回,大观园新来了四位小姐,丫头们都去看热闹,晴雯夸的最有水平:倒像是一把子四根水葱儿);

皮肤像凝结的油脂,多么白嫩,多么细腻的感觉呀;

脖子像天牛的幼虫,又白又圆,身体一节一节的,有点像蚕宝宝(绝非瘦骨嶙峋,而是一个有点婴儿肥的美女)

牙齿像瓠瓜的子,又小又白又整齐。

额头和眉毛像螓(一种像蝉一样的昆虫,头又宽又方正)蛾(蚕蛾的触角,又细又长)额头开阔饱满,眉毛又细又弯。

今天看来多新鲜啊。我们现代人,绝不可能把美女一会儿比成植物,一会儿比成动物油,一会儿又比成昆虫吧?我们活得太文明了,几乎跟大自然切断了联系,偶尔看到一只小虫子,都会吓得叫起来。可是,我们的祖先不一样,他们就生活在一个有瓠瓜,天牛和蚕蛾的自然世界里,他们的审美,就来自自然,他们心中的美人,正是集合了自然界的全部优点,才显得那么精妙无双。诗人使尽浑身解数才想住的,这一连串比喻在美也没不过最后两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没有这嫣然一笑、秋波一转,这美人就是一幅画,一尊雕像,只有行,没有神,而一旦有了: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美人活了。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能让六宫后妃黯然失色的,不就是这巧笑倩兮中蕴含的妩媚与灵动吗!所以清朝的大学者方玉润说,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而已。

大概爱情就是这么无理头,喜欢说不上是为什么,不喜欢还是说不上为什么,庄姜和魏庄公奉行的,是春秋时代贵族联姻的原则,这种婚姻,只能保证利益共享,但不保证两情相悦。美貌的庄姜并不得宠,无宠又导致了无子,而无子的结果自然就是夫君进一步的冷淡和再娶。

庄姜的悲剧并不来自他的完美,而是来自他的时代,事实上,他一直用完美来对抗命运,他的对抗当然没有成功,但是他毕竟为自己留下了痕迹。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和优秀绝不是女性的负累,恰恰相反。他是女性的力量,有力量才能抓铁有痕,否则庄姜的故事为什么能穿透那么漫长的岁月,一直流传到今天呢。

二.孟母

中国古代贤良三母:亚圣孟子的母亲孟母,三国时期进了曹营却一言不发的徐庶的母亲徐母,为抗金英雄岳飞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的岳母。

四大贤母:孟母,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截发留宾的陶母,北宋名臣欧阳修的母亲、画荻教子的欧母。

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1.孟母三迁(坟地-市场-学宫)。孟母三迁来迁去最后在学工旁边给孟子安了一个家,孟子由此耳濡目染,最终走上儒家的道路,直至成为影响力仅次于孔子的亚圣。是孟母的眼界给了儿子方向,所以说不是儿子成全了孟母,而是孟母成全了儿子。

2.断机教子。你读书不能持之以恒,也就成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废人。我为什么让你去读书长学问,不就是因为学才能有见识,问才能长智慧吗?有了见识和智慧,你才能够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一举一动都不会出错。如今你不愿意学习,日后也不会有出息,我这么辛苦支部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说孟母三迁的意义在于挑环境,那么孟母断机的意义,就在于严训导,孟母又是个坚毅的人,知道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需要春风化雨。当母亲的要有菩萨心肠,也要有金刚手段,不是打不是骂,而是壮士断腕,触及灵魂。孟母让孟子明白:我断机即使毁掉一块布,你不好好学习,是毁掉自己的人生,你真的想让自己毁掉吗?就是这种极端的方式,让孟子无地自容,也让孟子痛改前非。

3.劝子容妇。维护小家庭的利益,才是维护儿子的核心利益,这不仅是一种善良,更是一种智慧。宽容和变通不正是成年人面对现实生活最应该具备的素质吗?

4.从子之志。你既然是在志在四方,那我放手让你去好了。一番话说的孟子豁然开朗,也跟他的前辈孔子一样去周游列国,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这个故事,好在对儿子的真正理解和尊重,是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抓住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规劝的子女也束缚着子女剪断子女的翅膀,也拉低他们的天空,但是生活在2000多年前一辈子不出闺门,把一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孟母知道,儿子不是自己,爱也不是绑架。孟母把自己说的很小,似乎只是一个小女子,其实他的心里有星辰大海,所以,她才让孟子看见了星辰大海,也发展了儒家思想的星辰大海。古往今来,夫人这样的人格也是绝无仅有的。

秦汉风华

三.虞姬

春秋战国之后,中国进入了大一统的时代。如果说,春秋是在争霸,战国是在争雄,那么秦汉以后,最高级别的争夺就是争天下了。由平民而争天下,最早的案例就是刘邦和项羽。从功业的角度看,赢的自然是刘邦。他赢得了两汉400多年的江山,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看,赢的却是项羽,千载之后,英雄末路,霸王别姬的故事,还在江湖与庙堂之间口口相传。

事实上,我们的我们中国的古人其实是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事实上,我们往往更同情那些失败的英雄,就像项羽,谁不知道他有一身的毛病了,他不仅政治上幼稚,用人也没有眼光,号称国士无双的韩信,原本是他手下的将军,后来去投到刘邦阵营,他只有一个谋士范曾,却又不能信用,最后范曾也离他而去,这样,看来他兵败垓下乌江自刎不是咎由自取吗?相反,刘邦倒是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曾经说过: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响,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他也许没有那么强的个人能力,但是他能做到知人善任,让一众人才都为他所用,这难道不是一个好皇帝吗?

可是就算我们知道刘邦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项羽是不成熟的,我们还是忍不住嫌弃刘邦的算计和凉薄,反过来喜欢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气概,喜欢他吟唱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时候的铁汉柔情,更喜欢他不肯过江东的骨气和骄傲。我们觉得这种失败的英雄也是英雄,甚至更是英雄。我们不仅这样看待项羽,也这样看待虞姬,虞姬是一个美女,我们希望她不仅容貌美,舞姿美,更有灵魂美,我们希望他能配得上项羽这样一个英雄,希望他有绝对的骄傲,绝对的刚烈和绝对的痴情,他懂得自己的身份和使命,他不仅不能给项羽增添实际的麻烦,甚至也不能给项羽增添精神的负担,所以她才要自刎,而是因为他的自刎,我们不仅把它是做一个绝色的美女,更将他视作一个殉主的忠诚。他的死是对项羽的成全,也是对自我的升华。

据说虞姬死后,被他的鲜血竟然过的土地上生出了一种草花,它的花朵特别娇艳,而花枝却又那么柔软,即使没有风也会摇摆婆娑,仿佛是美人在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花儿就是虞美人的化身,于是就管他叫虞美人,后来虞美人成了一个词牌的名字,南唐后主李煜用这个词牌写下一首千古绝唱。我想,李煜的文学才华虞姬自然无法比拟,但是我们希望真正的虞美人——虞姬绝不像李煜那么软弱。虞姬是一个烈性女子,他活得骄傲,也死得决绝,他是纤纤弱质,却也是凛凛忠良。

四.卓文君

1.文君听琴

茫茫人海,相遇当如许仙过桥,相知当如文君听琴,相守当如尾生抱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余复何求耶。

2.文君当垆(父亲眼皮子下卖酒)

陷入爱情之中的女孩子还真就是这样,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眼里,心里只有一个爱人。旁观者清,往往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可是能够这样投入的爱一次,也算是一种幸福吧。

3.文君明志:《白头吟》

诗里有委屈,但是没有哀怨,有遗憾,但是没有纠结。从少至长,卓文君毕生追求的,就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这样的爱情来了,就抛家舍业的追,这样的爱情走了,就毫不犹豫地犹豫的断。他的年华可以老去,他的精神却永远年轻这样的精神,即使放在现代人身上都令人仰慕,何况是两千年前的古人呢。

现在我们总说,穷养儿,富养女。仔细想来卓文君才真的展现出富养的女儿应有的风范:敢爱敢恨敢负责,在精神上永远高傲勇敢,是真正的大女主。

他这一辈子爱我所爱,无怨无悔,肩上能挑千斤担,眼中不揉一粒沙,单就爱情而言,司马相如未必担的起他,但是他担得起司马相如。


五.班婕妤(西汉成帝)——宫怨诗鼻祖

说起古代诗歌有许多题材,我们现在很熟悉,比如边塞诗,我们现在看到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还会随口吟诵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的豪迈诗句。再比如田园诗,我们现在在“金刚水泥的森林里”打拼累了仍然会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简朴生活,再比如送别诗,每年到毕业季的时候,一定有人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言来相互砥砺,但是有一类题材在古代特别常见,名家辈出,但如今却很少有人想到了,那就是宫怨诗,为什么呢?因为时代不同,宫怨诗的土壤已经没有了。


被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巫蛊事件陷害。

班婕妤是一个深暗宫廷生存之道的人,但是他并没有利用这种懂得而为非作歹,说到底,他也只是以智自防,以礼自守而已。他用冷静的智慧给自己留了后路,也给整个班氏家族留了后路。

这个家族后又出了修汉书的班固,写《女戒》的班昭和出使西域的班超“投笔从戎”“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他们让整个中国历史都有了光彩。

也许有人会说,凡事留了后路的爱情都不是爱情,但是我想班婕妤真心追求的本身,就不是以生以死的爱情,而是规行矩步的得体——得体的语言,得体的进退,同时也是得体的自我定位。这其实是一个儒士的追求,而班婕妤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位女儒士。

六.班昭

两汉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时代。

我们评价古人的言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知人论世。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他是谁,所谓论事就是了解他的处境,只有把个人处境和时代背景都弄清楚了,再去评价一个人,才不会马后炮,想当然。


我们中国人若是有了杰出的成就,常常会很谦虚的说,这是上锡天恩,下昭祖德。天恩也许飘渺,但祖德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他其实就是整个家族接我力式的奋斗。这种奋斗模式跟纯粹的个人奋斗不一样。他固然强调进各尽所能,但是更强调可持续发展,而这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其实就是代代相传的家风家教,他让人在家族的大环境里熏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直到今天我们依然重视家风家教,道理就在这里。

七.蔡文姬。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吟咏。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传承之外,蔡文姬更伟大的地方在于创造。他创造了什么,他最伟大的创造,就是在就是我在前面引用了好多次的悲愤诗。这也是我国诗歌历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纪传体五言长篇叙事诗。我一直觉得他是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中最有力量最震撼人心的诗篇。丧夫、没胡、别子、再嫁,惨痛的经历,像大山一样,压下来,让他当年那个辨琴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饱经沧桑的妇人,能飞到天上去轻灵感没有了,滋长出来的,是大地一般的沉厚,在这沉厚里,有着最伟大的力量。

魏晋融合

八.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著名的殉情美女。

魏晋南北朝既是一个残酷而荒唐的时代,又是一个华丽而美好的时代。在这个时代留下名字的男男女女,无论贵贱,总有着别样的魅力。

烈性女子当然是可敬,的他们的可敬在于坚持视为知己者死的理想,在于对自己独立意志的追求,但是绝不在于以身殉职的愚忠。

九.陶母

孟子出生于战国时代,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变革时代,平民有了军功,就能封官受爵,有人谋划就能纵横捭阖,同样是人,有了学问,就能著书立说,傲视王侯。整个社会规矩少,空间大,孟子赶上了这样的时代,这才能周游列国,讲学著述,如鱼得水。

再比如欧阳修他赶上的大时代是北宋。那可是科举制的黄金时代,唐朝的科举制还处于发展阶段,一年只能选几十个人,在整个官僚队伍里成不了气候。

而明清科举制又僵化了,只知道背四书,写八股文,把人都学成的书呆子。

只有宋朝的科举制,正是星汉灿烂,意气风发,一大批平民家的才俊儿郎都通过科举考试踏进仕途,这才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欧阳修就是那个时代的寒门贵子之一。

再说岳飞。他赶上了时代是宋金战争,战争虽然残酷,但是也公平,在战场上,能打胜仗就是硬道理,这样,他也才能从一介平民脱颖而出,位列中兴四将之一。身处这样的大时代,做母亲的,只要把孩子教育好就行了,剩下的机会时代会给他。

按照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打的动的原则,名门望族往往永远高高在上,寒门小户,也永远沉寂下僚,这就是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这样的时代,如果出身不好,就算再有学问本领,也很难施展。

1.截发留宾

这是功利心,但更是强烈的企图心和敏锐的应变力,这才这才是陶母教给陶侃的东西。

2.封坛推鲊

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贪小便宜,那就等于放弃精神追求,放弃人格尊严。

就算是小人物,也不能轻视自己,就算是小人物,也能有大心胸。如果说截发留宾是陶母对陶侃最最重要的帮助,那么封坛推鲊,才是陶母对陶侃最重要的教育。

陶侃和陶渊明完全是两类人一个励志求官,一个拼命辞官,但是在骨子里他们仍然是一样的,他们都是陶母的儿孙,他们都努力摆脱世界强加给他们的宿命,他们也都用自己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十.谢道韫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上,有一个最令人神往的词条叫魏晋风度。所谓魏晋风度,就是只魏晋命士那种率性任情而又风流潇洒的动人风采。如果用一位女性事迹来表达魏晋风度的精髓,那么,这个人应该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谢道韫。

夸别人是才女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叫做咏絮之才。

门阀社会重视家庭教育,这样才能代代有人让家族势力一直绵延下去。

柳絮因风到底比空中撒盐好在哪里?我想有两个好处是最为突出。首先看形态盐是颗粒状的,是硬的,而柳絮是片状的,是软的,轻的。谢家身处江南,江南的雪是什么样的呢,又软又轻的血片,而不是又干又硬的雪粒,所以,单从形态上说,谢道韫已经赢了。他的观察力更强,再看柳絮因风是什么季节的景象,那是十足的春色,而白雪纷纷呢,又是典型的冬景。

在诗歌中以春比冬是最美的比法。比如我们熟悉的唐朝大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就是用春花比冬雪,一下子就让萧瑟的冬天充满了盎然的春意吗?谢道韫这一笔也是如此,可见在这小女孩的心中,不禁有个人的才华,更有勃勃的生机呀。

中国人最讲才情,一个人光有才还不行,心理还得有情。谢道韫这一句未若柳絮柳絮因风起,既有才,又有情,还有气象,所以一下子震撼了谢安,也震撼了中国文学史。

咏絮之才,也因此成为一个固定成语,成为才女的标志性说法。

天才少女经历了一番淬炼之后,终于把稳船舵把稳船舵让人生的航船驶向了更广阔的大海。

这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都存在着竞争只不过是竞争的内容千差万别罢了。

什么叫林下风度,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是真正的林下风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临危不惧,临乱不苟,闪耀着真正的贵族精神。

若有风骨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谢道韫从轻盈的柳絮活成了挺立的青松,这才是最令人敬佩的成长。

十一.碧玉

小家碧玉最核心的气质就是那种掩饰不住的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又让她显得格外娇羞,谦逊,楚楚动人。

江南的小家碧玉就如那就像那如米的苔花一样,静悄悄地走进了中国历史的画卷,他们也有青春,也曾盛开。

十二.苏小小——钱塘名妓

所谓交,不过是浮云;所谓情,也不过是流水;随有随无,忽生忽灭。

真正风流的人有情,有情而无我,他的情有一种共鸣。

富贵的,不谄媚,贫贱的,不轻视。缘来了,不拒绝,缘散了,不强求。活着担风袖月,死了埋骨烟霞。他从不辜负自己,也从不辜负河山。娼家生涯当然不值得歌颂,但是,抛开职业不说,这样的苏小小,也算是今天独立女性的一个先驱吧。

十三.花木兰

人们常说: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所谓会抄,其实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再创造。

古往今来人们的价值观审美情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木兰这个形象就能跨越时代,跨越国界,人见人爱花见花开。因为木兰的精神内涵,太丰富了哪个时代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比方说古代人重视孝道,而且又总想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规矩,想要女性服务家庭。木兰他出去打仗,是为了替老父亲分忧,是难得的孝心,得胜还朝之后,坚决不做尚书郎,而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回到家庭之后,又立刻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都是强调他回归家庭,当年走出家庭合乎礼法,此时回归家庭仍然合乎立法,一举一动不失孝顺女儿的本色。

近代中国落后挨打,追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木兰为国征战,为国牺牲,这样的木兰,在近代还是英雄。

当代人追求自我超越,自我实现。木兰身上充满了这种精神。他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举动也罢,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的宣言也罢,不就是要突破性别限制,实现自我超越吗?这样的女孩子不说当代的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照样喜欢,所以才会有迪士尼公司那部著名的电影花木兰,这种纯跨越时代,也跨越文化的感染力,才是木兰诗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木兰身上最伟大的力量。

隋唐传奇

十四.红拂

我们今天看红拂的心情,跟古代那些渴望名可求明君,渴求伯乐,渴求美人倾慕的文人又不大一样,我们由衷地欣赏一个飒字,什么叫飒呢?飒固然是一种潇洒的容貌,但更是一种洒脱的姿态,放得下,见得明,做得到,这样的姿态,在当年叫风尘侠女,在今天叫独立女性,这样的女性不会真的是丝萝,他们站在历史的任何一个节点上,都是一株木棉,永远以树的形象和另一颗大树遥遥相对,而又紧紧相依。

十五.上官婉儿

唐朝是一个女性大放异彩的时代,以武则天为代表的一种宫廷女性竞相追逐最高权力,构筑起一个华丽而血腥的红妆时代,红妆时代是一个社会变革空前剧烈喝个人命运起伏巨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的不仅有先帝弃妃到开国皇帝的武则天,有天之娇女太平公主,也有出生最纯的上官婉儿。在上官婉儿身上有两个头衔最引人注目,一个头衔是中国古代四大四大才女之一,另一个头衔只是巾帼宰相。这两个头衔交织出一段奇异的人生经历,令人感慨万千。

自然才艺是天真,不服丈夫妇人。这句话说的真有力量,虽然要彻底让人接受这个说法可能还需要再经过一千年,但是这个声音只要出现了,就不会了无痕迹。他一定会穿过历史的重重迷雾,变成下一个时代的一声惊雷。

十六.李冶《八至》

沙鸥自在,却也无法摆脱水和天的纠缠,就像一个女道士,就算摆脱了家庭的羁绊,摆脱了父权和夫权,却始终无法摆脱君权,摆脱他的时代一样,不过作为诗人,李冶算拥有了一项特权。他的诗超越了他的生命,也超越了他的时代。

十七.薛涛1.女校书(四川高级妓女)2.和元稹姐弟恋。3.薛涛笺(潭水造纸,鲜花萃取颜料,把纸张染成深红色)

十八.鱼玄机:谋杀自己的侍女绿翘

科举制给男子提供实现人生的机会,而生着罗裙的女子,无论多么有才华,也不得施展,只能空怀怅恨,望洋兴叹。一句字“自恨罗衣掩诗句,举头空羡榜中名”说出了古今多少女子的激愤与不平,后来李清照不也说: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吗?再后来秋瑾不也有: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吗?千百年来曾经有多少女子发出过类似的感慨,他们有多自信,就有多不甘,可是就算不甘又能如何呢?

在屋主的监狱里在等死的过程,中鱼玄机写下了两句诗:明月照幽隙,清风开短襟,他们曾经让唐诗在最幽暗的角落里开出花来,像是再说:野百合也有春天。

宋元往事

十九.李清照

他是士大夫之女,又是士大夫之媳,还是士大夫之妻。

名媛不仅要出生好,而且还要有雅趣,按照现在的说法,有高雅的精神追求。

1.填诗作词。

2:金石学。

朝廷南渡,赵明诚到了南方担任宁乡知府。夜里武官发动叛乱。赵明诚不仅没有履职尽责指挥平叛,反倒连夜用绳子坠下城墙逃跑了,这种临阵脱逃的行为根本不像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这让他在李清照心中的形象一下子坍塌了,他们相对无言,一路后撤行至乌江,也就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的国恨家仇一下子涌上心头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四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活着,自然要当人中豪杰,就是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所以直到如今,人们还怀念项羽怀念,他宁死也不肯渡过长江和苟且偷生。项羽,当年破釜沉舟大破秦军,是生当作人杰,但是更让李清照佩服的不是项羽的生,而是项羽的死。面对滚滚乌江项羽并没并非没有退路,乌江亭的亭长,已经把小船准备好了,他完全可以走,但是项羽宁死也不肯走,他是带了8000江东子弟出来的,现在怎么能一个人回去呢?所谓不肯就是: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里既有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有不肯的苟且偷生的良心。这样的人,即使是做了鬼,也照样是英雄。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既是李清照的自我是期许,也是古代名媛的真正风范,以这样的标准看,今天的名媛还得加油,今天的文化建设也还得加油。

二十.朱淑真(李清照低配版)

家世、雅趣、傲骨。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因为他所有的时候都是一个人,甚至明明身边有人,依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人,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深度寂寞,这寂寞让人觉得自己被笼罩在寒天大雾里,透不过气来。

这是诗词拯救了朱淑真,给了她最强大的精神寄托,让她凄凉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其实也正是永不停歇的精神追求,让人区别于动物,让人成为人,并且至死不悔。

二十一.严蕊

仗义每多屠狗辈,古来侠女出风尘。

二十二.管道升(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夫人)

所谓积极:就是面对危机的时候,主动寻求解决。

所谓舒服,无非是摆道理讲感情,而道理一定要包裹在感情里头,因为按照中国人的理解,脑子才会评判道理,人心却是肉长的。

家教中的三大原则:

闲闲的陪伴:不是闲来无事,而是忙里偷闲,这种陪伴从亲情的角度说,是父母子女的情分,从教育的角度说,是耳提面命的基础。

暗暗的榜样:1.好学不凡。古代贵妇不喜欢金玉珠宝,却仰慕竹子的气节。在相夫教子之余,跟谁丈夫学画竹子,一画就是十几年。2.“吾松雪”不凡(赵孟頫别号)平等又充满爱意的称呼。3.精心绘制的画作,不珍藏,不炫耀,跟儿女一起把玩。

隐隐的期待:这期待不是为官做宰,也不是成名成家,他不是任何具体的目标。他只是对生命的信任,对未来的乐观,这也是家庭教育最自然,也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但愿管夫人的齐家之道,如竿竿翠竹,在中华文化的土壤中暗暗滋长,长长成一片又一片茂密的竹林。

明清风云

二十三.柳如是

1.尊严出嫁。妓女出嫁,不卑不亢。

2.投水殉国。

3.自杀保家。

二十四.陈圆圆

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打开山海关,让清军顺利入关,改天换地的历史大戏。

本来随波逐流,听凭命运安排的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大多数古代女性的共同命运,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格外记住那些和命运勇敢搏斗的人,无论成败与否,我们同情陈圆圆,但我们更欣赏柳如是,因为秦淮河的波澜带不走柳如是那样傲然挺立的寒柳,但却能轻易带走陈圆圆,这样随波逐流的杨花,命运的波澜也是如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