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回放】
根据下列要求,拟写作文(60分):
请以“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常州外国语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作文题
【学生习作一】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九(5) 孙嘉滢
故乡是一座很小很小的城,春至,便灌了满城的风和烟雨。
也正是在这烟雨迷蒙的小城,一颗种子深埋进了我心底。(开篇点题,极富诗意的文字,引发下文与故乡相关的回忆)
依稀记着在云烟缭绕的那个春日,有一少女,身姿颀长,眸光坚执,笑容恰似那烟雨般朦胧,着一袭青白纱裙,撑一把墨色油纸伞,仿佛遗于世间的一片轻羽,纤尘不染,飘飘然浸没在这满城烟雨中。
(唯美的画面,似乎是从杜牧《江南春》中飘出的惆怅,又仿佛戴望舒《雨巷》里彳亍而出的“凄婉迷茫”的丁香一样的形象)
试想那伞外是绵绵细雨,空濛而含蓄,如琵琶半遮面的歌女低吟浅唱,似白马上观得的长安花,安静却又热烈着。想必这景,也是渗了些许墨香的罢。(“试想”一词告诉我们,伞外的世界掺杂了较多的想象,它“安静而热烈”的气质以两个比喻写出,似乎还不够充分,这里需要更仔细的观察和体验,有更充分的表达和展示。匆匆的托出“墨香”一词有些粗疏)
只远远地透过窗纱望着,看那把墨色油纸伞,浸润在满城的烟雨中,静静地倚在少女肩头。(视角忽然间发生了转换,原来只是作者取静观的态度看这位油纸伞少女和她背后的满城烟雨,而不是作者自己有着这样一段雨中漫步于小城的经历)
雨色磨钝了老屋的棱角,模糊了烂漫地燃烧着的春花,却无意中在我童稚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含蓄却又热烈的种子。
(很喜欢“磨钝”一词,觉得时光堆叠在这里,给小城的景与人以无限的瞩望,也给了一切不知不觉的改变。“春花”由前面孟郊的诗里走出,由虚而实再虚,成了本文一个很重要的意象。但总觉得整个三至六自然段文字散淡了一些,景物描写(尤其是春花)的个性与重点也缺失了一些。读者很难从中品出独特的韵味,作者所要表达的美还是有些朦胧甚至凌空蹈虚。建议认真润色,集中笔墨描绘出有个性色彩的景物的特征(包括自然特征与文化个性),为后面的抒情作更有力的铺垫)
终还是辞小城而去了。那以花香为线,雨声为针织出的一片韶光烟景,也终不过时光荏苒,分了烟景,换了韶光。(过渡,以花香和雨声概括小城的景物,然而,前面的画面里“花香”何在呢?)
那是离开小城后的第一场春雨。窗外是纷纷而下的春雨,窗内是无边无际的静默。(“静默”给人遐想的天地,也可窥见人物内心的失落)
一点点幽昧的光投在冷黑色的瓷砖上,浮起一小层模糊的、粉尘似的金色,好似被割碎了的时光。我直盯着窗外出神。(“割碎了的时光”一语很有味道,有些时光割碎了就无法焊接了,有些时光断裂了还可以用回忆焊上)
雨丝纷乱、光影模糊间,我仿若又见埋在记忆中的那座烟雨小城,又见那微风不疾不徐地吹拂过,少女细碎的发丝轻轻扬起,又见空濛烟雨中,春花热烈又安静地燃烧。(第一句中“吹拂过”的“吹”可以删去。又见“春花”,还是遗憾于前面关于春花的笔墨太少。春花这个意象似乎可以浓墨重彩的渲染一下的)
我看见了,我看见小城低矮的房屋,兀长的深巷,白墙黛瓦,青苔滋长;我看见村外阡陌纵横,百花缭乱。(“村外”疑为“城外”。这一段的文字尤其好。视野也似乎拓展到了城外。但我总觉得与“记忆中的那座烟雨小城”照应得不够,笔墨转移得太快)
烟雨真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我想。(照应了第五自然段,散发着浓烈的诗意)
时光去去留留,日子走走停停。无意间小城已消逝在岁月的罅隙里,惟有那份独属小城的墨色情怀,在时光中被淬炼地越发醇厚。(这一段在这里有些突兀,与上下文都不够协调。相关内容经过提炼与加工后可以并入第十一自然段)
多想有一天,能撑一把墨色油纸伞,重返小城,再看一看那满城烟雨浸染后至纯至美的春光烂漫,再听一听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那颗种子的抽芽,与生长。(这一段如果接在十二自然段后,文章更加浑然一体)
感谢那座很小很小的城,也感谢那满城烟雨,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有着墨色情怀的种子。(“墨色情怀”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让读者更明白些如何?)
【学生习作二】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九(15) 刘政豪
取香,跪地,磕头。(分镜头的特写。文字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力强)
欲传承,先静心。(文章的主题?)
踏上归乡的路途,驱使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汽车掠过,麦儿洒脱,随风凌于广阔之地。青白色的田,泛着蓝晕的灰郁天际,煦煦之光入我心灵。(这一段写得匆促了一些。整体改为:“回老家喽!汽车驱驰在新修的平坦宽敞的马路上。五月的田野漫溢着成熟的气息,金色的麦浪翻滚着,一波一波的直冲向天的尽头。偶见梧桐树伸展颀长的臂膀,托起满肩的紫花,明艳照眼,香气馥郁。心中不由兴奋起来。”写途中所见,景物生机勃勃,自然对应一种兴奋的心情。)
到达坊地,踩上沙砾土平铺的石子小路,石墩之下伸出青草的枝,黄花的叶。黛黑的屋瓦,翘起的房沿,院中逸出许许炊烟。石板小路,檀木支柱,石碾磨砺,池旁稍憩。(第一句中“石子”二字去掉;“青草”的描写泛化,缺少个性,可以改成“马齿苋油绿的叶子,还有它嫩黄的小花”。第二句“逸出许许炊烟”改成“飘出缕缕炊烟”。第三句“石碾磨砺”后加“一切依旧”;“池旁稍憩”后加“心里渐渐归于宁静”。这里写到达老家初见,风景依旧,心情则复归平静。)
家中老屋绿意遍布,多之一分则嫌过,素之一丝则嫌暗。木制的屋窗虽已老旧,仍不失典雅与朴实之感。四处游动的眸子,落视在不起眼之隅。
那是老家的祠堂。(这两节逸出笔墨,写了老家的祠堂。“那是”一句单独成段,突出了祠堂的不同寻常,为下文张目。当然从近距离的视角来看,这里的“那是”宜改为“这是”)
原以为老旧破损的祠堂在祖父的重整下香火不断。祖父从小道中走出,捧着一鼎铜制的香炉,在火光的照耀下古铜色与青绿的斑迹交相映出,炉壁上刻着些许小字,模糊不可见。(“原以为”后加“会”,重整是否可以改为“精心呵护”?第二句开始加“这时”。)
回乡的日子,祖父早有准备。多年不见,老态龙钟的身躯仍直挺秀颀,斑驳的脸庞,霜白如刀的双鬓,还有那凹陷黝黑的眸子,就是我现在的印象。(“多年”疑为“多日”之误,自己的祖父啊,怎么“多年不见呢”,联想到前面的“我回家”之初的关注点,似乎祖孙之间有些间隔。“老态龙钟的身躯仍直挺秀颀”可以改为“略显龙钟之态的身躯依然挺拔”)
他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递我几根土香,领我前去,是一幅宽大的图画,墨水的印迹深留其中。学着祖父将香举过头顶,腰背向下,眼看地面,土香的气味自由地弥漫在空气中,进入鼻梁之间,却呛人咳嗽。向后跨去一步,伫立在跪垫前祖父像一棵苍柏,一动不动。日光从屋顶洒了进来,潜在土香之中,射在那鼎香炉与壁挂的图画上,炉上刻的字已入目中:
“家之所在”。
顿然醒悟。(这三个自然段写得很庄严,颇具仪式感。做到了内容和表达的统一。“领我前去”一句,可改为“祖父庄重地领着我走进祠堂。中堂的墙壁上是一幅宽大的图画,上面是我们这个家族一代代的传承,一个个曾经生动的生命浓缩成一个个名字书写在那里,墨水的印迹深留其中。”“伫立在跪垫前”后面加“,”。)
“祭天,祭地,祭家”。祖父在炉前跪下,祠堂突然变得逸逸生辉。我跟祖父一起,跪在炉前,深深地将头低了下去。(“逸逸生辉”改为“熠熠生辉”)
起身,插香,注目。
家传的香火要由我接替,家的种子,深埋心胸,与我同在。(此两段与开篇自然照应。文章写到此处,已然驾轻就熟。最后的收尾要言不烦,留有余味。只是“家传的香火”和“家的种子”如果只是表象上的理解,文章主题的内涵有被窄化之嫌)
总评:请赋予景物描写以独特的个性
两篇同题作文,同样有着抒情意味,前者直接而充分,后者简洁而蕴藉。前者以写景为主,场面中有隐隐的叙事;后者以叙事为主,事件的演进中也不时有景物点缀。可以评述的点很多,文章中的点评文字也力求详细了。这里我只想再就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做点总评。
我觉得现在初中同学记叙文中的景物描写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泛化的问题。即景物描写无目的、无方向、不具体。克服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
1. 给予意象以独特的个性。这两篇文章都有着很多亮点,也显示了两位小作者很好的驾驭文体的能力。一位文笔诗意而曼妙,一位思想沉静而深邃。但两位作者在选择所要描写的意象时都忽视了其独特的个性呈现。文一是写景抒情文,按理说,景物描写的具体化、个性化有助于文章的充分展开,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做到这一步。文中写江南烟雨,油纸伞少女,还写了“热烈又安静地燃烧”的春花。由于对春花的描写较为琐碎和粗线条,没有凸显其自然属性;而烟雨迷蒙、油纸伞少女又是人们过于熟悉的江南印记,近年来在大江南北的学生作文中呈滥觞之势,因而缺失文化个性。文二是在叙事的过程中穿插景物描写,主要用于交代时间、烘托人物心情,推进事件进程。但是作者写到了“麦儿的洒脱”和“青草的枝,黄花的叶”。请问何为“洒脱”?麦儿又如何洒脱了?另外写青草、黄花,难道植物真的都没有自己的名称吗?为季节传语、与物候相应的景物我们有过自己仔细的观察与个性化的体验吗?所以我在点评时把“麦儿的洒脱”作了一点具体表现,又加进去关于梧桐花的描写,并且把青草具体为“马齿苋”,并对其叶子和花作了一点描述。而文一就有待语言能力较强的小作者自己去领悟去润色了。这里的关键在于一是选择意象的时候要熟悉它,包括它的名字、特征(外在的花形、色、香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以及与它关联的季节,这就需要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关于花花草草的知识,专业一点也无妨;二是注意规避文化特征固化的意象,从而有所创新,写出新意。或者注意观察,赋予其合理而新颖的文化内涵。这方面林海音《城南旧事》中“爸爸的花儿落了”一章关于夹竹桃的描写,宗璞《紫藤萝瀑布》中关于紫藤萝的描写均可以借鉴。
2.给予画面(场景)以独特的韵味。众多的意象组合构成画面,意象与人的组合构成场景。如何让画面与场景具有独特的魅力呢?关键在于,突出重点;讲究层次;虚实结合;动静相生。这方面,前两点文二做得不错。文二以叙事为主,景物描写为写人叙事服务,所以文章表情达意基本上是清晰的。而文一以写景为主,由于写景时未能很好的安排景物的层次,笔墨又不够集中,因此读罢依然不知道作者写景的重点何在。而在虚实相生与动静结合方面,文一则做得较好,显示出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多样性,而文二写了路上所见两处景物以及家中、祠堂内两处景物,均为实写,手法稍显单调。不妨学习《故乡》中鲁迅先生写月下瓜地的景物的方法,让景物描写也灵动多姿起来。
3.给予情感以独特的张力。王国维先生在他的《人间词话》里写道:“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说的虽然是诗歌,可是对于记叙文也是相通的。写景抒情文自不待说,叙事写人文中景物描写同样为表现作者情怀服务。从这一点上说来,文一有景中寓情,也有在写景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可以说抒情味浓烈,但是由于写景的基础不太坚实,加之表达上过于追求诗意的朦胧,文章着力表现的“墨色情怀”让人很难理解,似乎与文化相关,又似乎就是自然界美好芬芳的诗意,又似乎二者都缺乏一些。文二写家的传承,前面的几处景物描写已经作了较好的铺垫(如写途中景物带来的兴奋,到家看到的景物让自己安静,祠堂里斑驳的景物和墙上的墨迹斑斑的家谱让“我”肃然),只是最后对于“家传的香火”的理解似乎有些止步不前,起码应该理解到责任担当和文化传承上。这样才能顺理成章的深化景物描写的内涵,让文章显示出应有的抒情力量。
总之,景物描写应该写出它的自然属性和文化个性,还要显示它的精神内涵和抒情力量,这需要我们在写作时特别留意,更需要我们平时不断的积累。在思想和常识丰厚的基础上才会有我们作文的得心应手。 (韦存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