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狗是我和老公的必修课。每天晚饭结束我俩离开餐桌的那一刻就会准时响起小狗的呼唤声,它在提醒我们撒欢的时间到了。老公一般会不厌其烦的给它拴上狗绳,等到了人少的河边再把它松开自由活动一会儿。我有时候嫌乎拴狗绳麻烦就跟他说,直接让它跟着跑就行了,别来回折腾了。老公说我太以自我为中心,自己喜欢狗以为全世界的人都会喜欢狗。他这样说我不但不以为然,心理还很不高兴,直到有一次碰到了这个小男孩才使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这天我自己出去遛狗(没拴狗绳),从小区活动广场那里冲出来一个小男孩,本来他在欢快的蹦跳着,看到我家的小泰迪突然站住不动了,等到小狗经过他身边时他跺着双脚呼喊着,好像很害怕的样子。一只三斤多的小泰迪,身长不到三十厘米,还没有一只猫大,咋的也不至于把他吓成这样吧。害怕大型犬也就罢,这样的小玩具犬也怕,确实让我感觉不可思议。看来怕狗的人,不分狗的大小、花色、只要是狗可能都怕。那么为什么有人会怕狗呢?让我们先来看看臭名昭著的小艾伯特实验。
九十多年前,约翰华生设计了一个实验:把一名叫艾伯特的婴儿放到实验室里,他们在实验室里先让老鼠出现,然后马上用锤子敲击钢条,制造噪音,这样重复七次以后,只要老鼠一出现,小艾伯特就会感到害怕。一旦稳固下来,这种习得的恐惧就很容易从老鼠泛化到其他长毛的物体,如圣诞老人的面具或者毛皮大衣。
这个实验利用的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作用。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条件作用前,狗看见食物(无条件刺激)自然引发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条件作用时,音叉(中性刺激)和食物配对,音叉响起,随即给狗喂一些食物(无条件刺激),依旧是食物引发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应);条件作用后,也就是经过几次配对过程后,音叉(条件刺激)响起,会引发狗分泌唾液(条件反应)。音叉由中性刺激变成条件刺激,这个过程就是经典条件反射。
在日常生活中,曾经被狗咬伤过或者被惊吓过的人可能会害怕所有的犬类,而不只是害怕攻击过他的那条狗;同样,花粉过敏患者有时候看到纸花也会打喷嚏,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刺激泛化:对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刺激做出同样的条件反应。
心理学家还发现,条件反射并不都是后天习得的,许多普遍发生的恐惧症具有遗传基础,人类祖先的生活经历让我们更容易学会害怕可能伤害我们的事物,如蛇、蜘蛛、血、闪电、高压和密闭空间。同样,对于截肢或者其他身体伤害的恐惧让我们害怕现代生活中的相似经历,如注射、接受牙科治疗或者飞行等。
说到这里,我似乎可以理解小男孩为什么会怕狗,这是他从自己的经历中后天习得的。曾经的他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