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真知,才会真行;你如何知道自己到底知不知道,直到做完的那一刻便得以检验。

“知善知恶是知,好善恶恶是行”:你只知道好坏,你不去做,就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虽仍旧一知半解,倒是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行合一”,不是先知,后行,知行本为一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最最重要的是,只要“知”了,就已经“行”了(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不行了,太烧脑....


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在这里“克己”是指躯壳的“己”,是自己的身体,“为己”是为真己,即是人心。但“身”“心”并不是分开相对立的,所谓“克己”并不是不让眼耳口鼻,去视、听、言、动,而是不可“随躯壳起念”,欲视美色、听美声,尝美味,因为这样就会让你陷入一种庸俗自私放荡,而不是洒脱。

人怎么可能无念呢?只不过是要求“念”要“正”而已。


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的四句教言,是先开“心、意、知、物”四面,以揭示德性时间的内在正道。

第一句为“无善无恶心之体”,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

第二句为“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心之所发,心体没有了善恶,到意念发动就有了善恶之分。因为心之发动的意念,往往是牵连于躯壳而分化:顺躯壳的欲望起念叫“恶”,不顺躯壳欲望起念的叫“善”。

第三句为“知善知恶是良知 ”,就是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意有善与恶,而一次为对照的良知就不会出错。所谓“致良知”,就是把这些对照临于经验的善念恶念之上的“知”扩充出来,,使新之所发的意念只有善而无恶,使恶念在“致”的过程中消失。

第四句为“为善去恶是格物”,人的良知不但知善知恶,而且好善恶恶;由好善而为善,由恶恶而去恶,即是致知以格物。格物就是使万事万物,都在良知的影响下表现为具体的善行与善事。

王阳明认为,敬畏不是指害怕,而是指不要欺瞒你的良知,一个人如果能稳当快乐便是洒落。

什么叫稳当快乐?孔夫子的“曲肱而枕之不亦乐乎”,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就是稳当快乐。所以当你心中有着对于良知的敬畏的时候,你反倒更容易做到真正的洒落,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洒落”与“敬畏”二者必须和谐统一,方是儒者之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