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359

2025-5-19 三百五十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语音整理

本章从内容上来看,是孔子与公明贾的一段对话,内容是关于怎么评价卫国大夫公叔文子。公叔文子,姬姓,公叔氏,名发,谥号为“贞惠文子”。他是卫灵公时期的卫国大夫,应该和卫灵公同辈,但是年长很多,因此卫灵公对他十分敬重。历史上有关公叔文子的史料并不多,我们大概可以知道,他是一位知识渊博,老成持重,不苟言笑,但是对国家无比忠诚之人。

公叔文子平时的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得仁慈宽厚,温文尔雅,对人很有亲和力。关于他的为人,我们可以从他的谥号中就可以看出来,在卫国发生内乱的时候,公叔文子拼命保护卫献公,这是对国家的忠诚,所以在谥号里有个“贞”;在国家遭受严重饥荒的时候,他仗义疏财,使百姓受到了很大的恩惠,所以在谥号里又有个“惠”;在执掌卫国国政的时候,整顿各种制度,同诸侯打交道不卑不亢使卫国免遭侮辱和怠慢,谥号中又有一个“文”,所以他的谥号就是“贞惠文子”。

公明贾,复姓公明,名贾。他也是卫国大夫,和孔子、公叔文子应该都是同时期的人。

公叔文子以乐善好施在卫国名望很高,孔子有一次见到了公明贾,就以“不言”“不笑”“不取”来向公明贾求证。公明贾以时言、乐笑、义取作答,表现出了他对公叔文子的敬仰和尊重,当然也表现出他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机智的谈吐。

我们来看文本。“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这句话有点特别,就是《论语》中基本上都是别人问孔子,而在这一章里是孔子向公明贾提问咨询。意思就是说有一次孔老师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这个人怎么样?因为当时有传言,公叔文子这个人,不言、不笑、不取,孔老师似乎有点不太相信。这次见到了卫国大夫公明贾,就想求证一下。

“信乎”,就是这传闻是真的吗?在这里补充一点,就是公叔文子不仅有贤达之名,而且还擅长理财,家里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可以说富可敌国。在这种情况下,又传言他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那孔老师就觉得很奇怪,这些巨额财富是怎么积累下来了的呢?可见,在春秋晚期,当时的很多富豪大概为富不仁,或者说财富来路不明。正是因为如此,孔老师才产生这样的疑问。

公明贾对孔老师的提问,给出答案就是“以告者过也”,就是说,说这话的人有点夸张了,这个“过”不是过错,而是过头、夸张的意思。接着,公明贾就论述“以告者过也”的原因。公叔文子真实状况是这样的,“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就是说,公叔文子不是不说话,而是该说话的时候才说话。也就是说他能够掌握住说话的时机、场合和分寸,所以人们不讨厌他说的话。

“乐然后笑”,就是只有发自内心开心的时候,他才笑。不是那种谄媚之笑,也不是皮笑肉不笑。所以人们也不讨厌他的笑。因为发自内心的愉快,才会笑得灿烂,才会笑得有感染力。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就是说,公叔文子不是不拿东西,而是拿东西拿的符合道义。这样的话,别人都觉得他拿是应该的,不拿反而就不应该了。所以,公明贾对于公叔文子的评价,实际上是很富有文采的。

但是孔老师听完以后给出了这样的一句,“其然?岂其然乎?”两个疑问句式,表达的意思并不一样。

“其然”好像表达了一种肯定,果然是这样。但是随后又来一句“岂其然乎”,难道是真的这样吗?但是又不太肯定。那孔老师在这里是真的认同公明贾所说的吗?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

但是我觉得孔老师在这里不是一种否定,而是在春秋晚期,公叔文子的做法确实特立独行,让人出乎意料。正是因为如此,孔老师觉得公叔文子的德行更值得肯定。

铎罡老师 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