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拜登政府将中美新能源领域的贸易战升级到新高度,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关税,并提高了对钢铝、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关税。这场贸易战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美国新兴的绿色产业,但从现有格局来看,美国可能正陷入一场自身难以获胜的战役。
中国主导全球绿色供应链
贸易战的根源在于中国绿色产业的迅猛发展。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额达到340亿美元,较2019年增长85倍。全球近60%的电动汽车销售发生在中国,主要电动车企也集中在这里。同时,中国在太阳能、风能、储能电池等清洁能源领域也占据主导地位。
更重要的是,中国掌控了上游绿色技术供应链的大部分关键环节。据统计,全球84%的太阳能组件、89%的光伏电池、97%的太阳能晶片和硅锭、87%的电池阴极材料等都由中国生产。美国几乎没有控制任何核心环节。
美国自身产能薄弱
与中国主导地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在绿色产业上的能力严重不足。尽管拜登政府斥巨资推动绿色产业发展,但效果有限。以电动汽车为例,去年美国市场上电动车的份额仅为7.6%,远远落后于中国。
这使得美国在新能源贸易战中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即便征收高额关税,也难以真正威胁到中国在全球绿色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因为美国市场对中国影响有限。
保护主义的代价
美国此番对华加征关税,目的是给国内绿色产业一段保护期,让其获得立足之机。但这一做法也带来一些隐患:
- 产业政策未必有效。过度依赖补贴和关税,未必能推动绿色产业真正做强。
- 抬高绿色产品价格。关税可能会显著提高电动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的价格,加重消费者负担。
- 延缓能源转型步伐。由于价格上涨,清洁能源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普及可能放缓。
-
加剧地缘政治矛盾。这一举措或进一步激化中美两国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和对抗。
显而易见,虽然美国此举旨在保护国内产业,但与其采取保护主义措施,不如着力提升自身绿色技术实力,与中国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现互利共赢,从而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