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笔会

  要办农民书画笔会,一连去了三次。

    第一次,确定笔会地点。联系乡村干部,确定会场,按部就班,握手即成。

    第二次,布置会场。遇见多年未见的好天,蓝得发慌,常走的路都有些陌生。到村里后,拿钥匙的人不在,于是放下带来的展牌笔墨,交待好如何摆放。返程舍不得辜负蓝天白云,徐徐慢行。一路欢乐,一路风景。路口一变行金刚,钢铁焊成,三五米高,站在阳光里。如此高大上的艺术品,怎么来的农家小镇?小朋友们很是惊奇,迫不及待下车与其和影。很久都没人搭理的金刚,一动不动,又很是配合地反射着光线。徐徐再行。一银杏树,叶子大多落掉,只余三五枝金黄,在墨蓝的背景里欢快地摇曳。恐要掉下来,又帮不上忙,只好拍照,固定成风景。

    第三次,开始笔会。天依旧蓝,云依旧白。只是现场的人多了,邻村来的、邻县来的、城里来的书画家有十几人,被来看的、来求字画的乡亲们团团围了起来。这边奋笔疾书,那边妙笔生花。完成作品的书画家一脸笑意,旁观的人连连叫好,求得字画的乡亲满心快喜,声声道谢。

    趁一位老先生完成一幅作品休息时,去打招呼,老人家似乎不大认识了,报上名字,老人一下子就想了起来。看来名字比脸给人印象更深。是七年前认识老先生的,那时老人家一幅作品百米长卷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听说后来采访,好多媒体发了好多报道。老人家话匣子一打开就刹不住,八十三岁了,还在坚持写字,身体很好~~~有人来求字,又拿起笔来开写。

    又见熟人,去打招呼:“老师,你曾给我写了幅字,却没用印。”“是嘛?”一脸茫然。“某时,在某地,某次活动上。”茫然依旧。“写的是:冲和。”似有记起,铺纸提笔。“冲和”两字跃然纸上,盖章用印,视而笑之。

    书画家们有认识的,有不认识的,都忙着创作。来时握过手,就不再打扰了。

    求字画的人围在桌子旁边,一位看起来要有七八十岁的老大娘,手拿着好几张宣纸,一脸期望。赶忙去帮:“乡亲们,能不能让一让老人家?”“她拿那么多。”“大娘,少写张行不?”“两幅。”“行,就两幅,不能再多了。”写什么呢,老大娘脱口而出:“马到成功!”。老人家欣喜地拿着作品走了。谁知过了不一会儿,又拿着宣纸站到另一张桌前。

    一六七岁男孩,手执毛笔,写出“不忘初心”,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引来人们纷纷夸赞、拍照。室外墙边两个女孩,一个三四岁,一个六七岁,很认真地守着一幅字。“这幅字真好,我拿走了?”“不行!这是我家的。”异口同声,斩钉截铁。

    时至中午,墨净纸磬,意犹未尽。

    帮着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那位老先生收拾车子,老人家拉着手说:“儿子的字写的更好,只是名气小点。”一份自豪,满怀期盼。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高中时期,班主任总是各种称赞大学种种美好,自由!我对此是各种向往!然而,当平时学习就不好,高考又发挥失常的我进入...
    六月Ning阅读 5,348评论 0 1
  • 我已经很久没写字了。虽然中间有很多次想提笔记录,但终究因为当时没有时间而未开始,后来有时间却又没有那么深的想写...
    卢氏287蔡春苗阅读 3,321评论 4 7
  • 伟大的天才 尼古拉·特斯拉 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个振荡器装在一根铁杆上,然后调整频率,引发了实验室物体的共振,...
    知行讲堂阅读 92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