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明:明智,明辨是非。
▲谮[zèn]:谗言,挑拨离间的话。浸润之谮,慢慢浸润过来使人不易察觉的谗言。
▲愬[sù]:同“诉”,控诉、埋怨;诽谤、诬告。肤受之愬,让人有如切肤之痛的诽谤。
▲远:有远见。“远”是“明”的更高境界。朱熹《论语集注》:“远则明之至也。”
【译文】
子张问怎样才能明辨是非。孔子说:“让人难以察觉的谗言,有如切肤之痛的诽谤,对你不起作用,可以称作明辨是非了。让人难以察觉的谗言,有如切肤之痛的诽谤,对你不起作用,可以称为有远见了。”
【学而思】
参读《颜渊篇》12.10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知识扩展】
《荀子·致仕篇》:“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朋党比周之誉,君子不听;残贼加累之谮,君子不用;隐忌雍蔽之人,君子不近;货财禽犊之请,君子不许。凡流言、流说、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闻听而明誉之,定其当而当,然后士其刑赏而还与之;如是则奸言、奸说、奸事、奸谋、奸誉、奸愬,莫之试也;忠言、忠说、忠事、忠谋、忠誉、忠愬、莫不明通,方起以尚尽矣。夫是之谓衡听、显幽、重明、退奸、进良之术。”
(广泛地听取意见、发现隐居的贤士、显扬贤明的人、使奸邪退却、选拔引用贤良之士的方法:对结党营私、互相勾结之人的吹捧,君子不听从;对残害贤良、横加罪名的诬陷,君子不采用;对猜忌、埋没贤才的人,君子不亲近;用钱财礼物进行贿赂的请求,君子不答应。凡是没有根据的流言、没有根据的言论、事情、计谋、赞誉,诉说等等,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而是从四处传来的,君子对它们持慎重态度,听到了要明确分辨,确定它们是正当的还是不正当的,然后对它们作出惩罚或奖赏的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像这样,那么奸邪的言论、奸邪的学说、奸邪的事情、奸邪的计谋、奸邪的赞誉、奸邪的诉说就没有敢来试探的了,忠诚的言论、忠诚的学说、忠诚的事情、忠诚的计谋、忠诚的赞誉、忠诚的诉说就都公开表达、通行无阻,并起而进献于君主了。以上这些就是广泛地听取意见、发现隐居的贤士、显扬贤明的人、使奸邪退却、选拔引用贤良之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