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那么一本书,让你光看书名就能深深地被打动,让你产生阅读的欲望,让你的心灵为之一颤。我上周在图书馆就遇到了这么一本书,这本书的书名是《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
拿到这本书在回家的路上,我的思绪还在跟着书名飘荡。我在想每个人都会有离开的那一天,什么人,什么样的关系,会是你的子女,你的爱人,还是你的朋友,谁能够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的一生?
你这一生到你离去的那一天,又会是怎样的一生?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一生?亦或是是充满坎坷的一生?
这是一本名家散文精选,里面收录了季羡林,史铁生,沈从文,老舍等名人的散文。
第一篇文章是老舍的《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引言,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双亲去,此生只剩归途。光看引言就很吸引人,不是吗?
中秋节的晚上,我公公一位快60岁的老头,叛逆地去楼下放烟花,放完后到家就被93岁的老母亲责怪:“你看一个小区哪有放的,人家不让放你还放”
我公公哄骗老母亲说:“刚才来电话了,说你们小区大过节的连个动静也没有,你快放一个吧!”
老母亲听了便不再说什么 ,看到这一幕,我觉得既好笑,又可爱。我想到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中的这段话:“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这一刻,我公公是幸福的,小时候害怕父母的批评,厌烦父母的管教,长大了才知道被人管着也是一种幸福。
第二篇文章是季羡林的一篇《一条老狗》,它同样是一篇关于母亲的散文。这篇文章的开头,作者描述了脑海里经常想起的一条老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深深的怀念、以及未能对母亲尽孝的愧疚。
这篇文章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季老的母亲,一辈子只陪了孩子六年多,八年只见过自己的儿子三次,三次还都是匆匆忙忙,作者三次回去还不是为了看望自己的母亲回家乡的。我想季老的母亲一定很后悔做出让孩子去远方求学的决定吧!相比孩子的成长成才,陪伴孩子幸福成长应该更是她日思夜想的吧!
季羡林先生在文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我孤身一个人走进屋内,屋中停放着母亲的棺材。我躺在里面一间屋子里的大土炕上,炕上到处是跳蚤,它们勇猛地向我发动进攻。我本来就毫无睡意,跳蚤的干扰更加使我难以入睡了。我此时孤身一人陪伴着一具棺材。我是不是害怕呢?不的,一点也不。虽然是可怕的棺材,但里面躺的人却是我的母亲。她永远爱她的儿子,是人,是鬼,都绝不会改变的。”
读完这段话,我声音哽咽,泪水在眼中打转,我放下书,告诉年幼的儿子,我太感动了,写的太好了,我要哭了。
还记得我曾看过一个广告,广告中的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智力下降、经常忘事、认不了路,最后可能连他自己是谁也忘了,他忘了所有,忘了全世界,但是唯独没有忘记爱你。
《我想做一个能在你的葬礼上描述你一生的人》这本书里收集了很多名家作品,我对这两篇文章记忆尤深,念念不忘。这本书我真的是看完了一周,还舍不得还回图书馆,有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