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都期盼能多睡一会儿,争分夺秒地补觉。酒店的早餐也懒得下去吃了。每次都是给和我一样不愿起床的哥哥穿好衣服鞋子,用小褥子包着睡眼惺忪的妹妹,领着跌跌撞撞梦游中的哥哥踏上开动的大巴。这样的场景在随后的十来天里是常态。
吐鲁番一日游。导游是个年轻活泼的姑娘丹丹。始终笑容满面,像新疆蟠桃,身材略显单薄,但有着水蜜桃一样的甜蜜。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车程大约三个多小时,和我们来时的路很像。
没过多久就到了盐湖。这里的盐湖和格尔木的察尔汗盐湖,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不同。这里面还生长着螃蟹。据说是曾经的上海知青为了能在茫茫戈壁品尝到家乡味道,每次休假回来时带的螃蟹会留一些放生到盐湖里,后来有的螃蟹就在盐湖里生存下来。有时候,动物的适应性也是强大的。生存,不止对于人类那么沉重,对于一切生物何尝不是如此。总要勇敢面对,痛苦挣扎,无论苟延残喘卑微如微尘草芥还是豪情壮烈惊憾河山,都不轻言放弃的。
说到知青,导游又借机发挥,给我们讲了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部传奇,讲述者娓娓道来,饱含深情,亲历者在回忆时却不见得有如此饱满的情感,回忆当初的冲动执着,失望悲苦,隐忍付出,思乡断肠的点点滴滴时都是一副与己无关的表情。任采访者如何引导都不会表现出任何的后悔,惭愧,懊恼。也许是由于年岁已大,时光把人最基本的感情表达都剥夺了,也或许所有的青春的豪情壮志,中年的平淡婚姻,老年的落叶归根的遗憾都写进了他们的心灵日记,封藏在时光最深处。偶尔翻阅,像阅读别人的文字。当惨淡的地窝子茫茫戈壁滩代替了风吹草低见牛羊,当婚姻法婚姻法,就怕领导找谈话,你四十我十八,不是找丈夫而是找爸爸打破了怀春少女对爱情的幻想,当艰苦的劳作折弯了她挺拔傲娇的身段,当塞北的风沙迷离了她温润的双眸,那涌动的血液不再澎湃,雀跃的心脏不再怦然收放,留下的,也只能是对过往的遗忘。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的用一个个谎言麻痹自己的思想,用一个个借口安慰自己的内心,用更锋利的针最破碎的补去缝合筛子一样的伤口。以痛止痛,也许痛得没有时间梳理那些记忆。
见到了一排排高大威武的风车,不知疲倦的转来转去,和荷兰的田园风光的风车风格迥异。这里的风车好像浑身肩负着光荣艰巨的使命,一副庄重威严的样子。它们就这样矗立在草原上,戈壁滩上,横平竖直,整齐划一,像训练有素的军队。有的匀速转动,有的静止不动。丹丹导游说这与风力大小有关的。风力太大或者太小都不能引发风车内的磁场。看似平静从容的转动的风车里应该有电流东奔西突,最终被凝成了强大的电流通向它该去的地方。这么看来,风车又成了老练豁达的功夫之王,从来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实力,总是云淡风轻,处乱不惊的样子。
经过一路两景的达坂,一面是绿草丰美的原野,一面是高大起伏的山峦。达坂是高高的山口的意思。导游适时播放了《达坂城的姑娘》: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啊,眼睛大又圆,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上你的嫁妆,带上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新疆十八怪之一,结婚要把妹妹带说的就是这个吧。小时候就听克里木唱这首歌,有手鼓有翩翩起舞的维族小伙和姑娘,在舞台上俏皮可爱,热闹非凡。今天在实地听这首歌却没了曾经的景象。本以为达坂城是个黄发垂髫,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怡然自乐的村庄,哪成想是高高的山口的意思呢。这样的山口风力强劲,咆哮着推过来,掀翻过十几节火车车厢。这就是新疆十八怪之风吹石头砸脑袋。看来我对达坂城理解出现巨大偏颇啊。况且带妹妹也不是买一赠一的优惠,而是需要妹妹帮着收拾毡房干体力活。哎,知道了真相也不好,所有的美妙的幻想都失去了原有的生动,不再立体,不再美好,像被抽空了的气球,干瘪的有些颓丧。
连绵不绝的山裸露在炽热的太阳下,想被点燃了。浑然一体的,没有突兀的山石,没有依附的植被,没有扎根的蓊郁的林木,像谢顶的男子,秃如起来的荒凉沧桑,不忍直视。心被一点点揪起来,蝎子蛰过一般刺痛。
在这样的环境渲染衬托下,听三毛与王洛宾的情感故事就越发让人唏嘘不已。三毛仰慕王洛宾的才情,漂洋过海来找寻心中的灵魂伴侣,然而,终究抵不过残酷的现实。一个向往自由,不受牵绊,流浪不羁,不屈从于世俗,一个却安于热闹,热于交际。三毛是单纯的爱,不掺杂任何利益的,纯粹如阳光的,能有共鸣能走向灵魂之巅的爱情。她一直那么努力去找寻辛苦经营极力维系,她完美的世界里没人抵达,她漂泊无依的灵魂无处安放,没有稻草没有勇士没有天使,郁郁寡欢,抱憾离世。如梦初醒的王洛宾没有握住指尖滑过的爱情的云霞,任他倏地逝去,了无痕迹。当刀郎沙哑的嗓音里送出《等待》的旋律,我知道,最凄美的还是错过,最让人无法忘却的还是悲剧。我只知道三毛与荷西的爱情,不曾想她的传奇故事里还有如此一段没有挽留她于绝望却最终让她坠入深渊,了却尘世牵挂的缘。
交河驿下车,乘客撒尿,导游买票。一座现代化的仿古建筑。像个小丑,摆在那里,任人拍摄。
我期待的还是葡萄沟。小时候的语文课本上就有这篇课文。“新疆吐鲁番有个地方叫葡萄沟……葡萄种在山坡上。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要是这时你到葡萄沟去,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
收下来的葡萄有的运到城市去,有的运到晾房里制成葡萄干。晾房修在山坡上,样子有点儿像碉堡。晾房的四壁留着许多小孔,里面有许多木架子。人们把成串的葡萄挂在架子上,利用流动的空气,使水分蒸发,晾成葡萄干。葡萄沟生产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
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
学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老师只是让我们熟记了课文里的单词和词语,没有详细给我们解释,毕竟老师也是民办老师,她也没去过吐鲁番。我总觉得我的想象力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的,当时没有富余的画笔和纸张,我就在脑海里画了一幅葡萄沟的画。一串串的葡萄挂满枝头,还有晾房。然而,我也只能是幻想,毕竟我的童年与葡萄和葡萄干绝缘。我甚至不敢奢望有生之年能有机会能走出村子去葡萄沟,让热情的维族老乡请吃个够。贫穷没有限制我的想象,但确实让我失去了幻想的勇气。
只看到绿色的葡萄藤,密密地重叠着,叶子阻住阳光,遮出阴凉,只有到葡萄架下面才会看到别样的景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葡萄!一串串和开会似的聚在一起,夸张的说,葡萄比叶子还要多。挤挤攘攘地窜出头,把葡萄粒都挤的变形了。沉甸甸地悬在架子上,不知道是我们在欣赏它们,还是它们争先恐后地探出脑袋来看我们一张张惊讶欣喜的脸。它们会不会俯视着我硕大的鼻孔暗自发笑啊。
穿过一条卖葡萄干卖快餐的巷子,才会到门口。葡萄干前摆着白底黑字的牌子,梭梭,香妃醉,葡萄爷爷,葡萄孙子,马奶子,黑加仑……光名字都让人眼花缭乱了。一个维族的小姑娘,大约四五岁的光景,两弯眉毛中间又拿眉笔架了一道弯弯的小桥,像趴在眉毛之间的一条虫子。小女孩儿很乖巧的站在摊位前面,用稚嫩的嗓音说着普通话招揽着客人:来看看嘛,买一点嘛,我给你们便宜。
很多的店铺前面都有一张大大的铁窗,导游解释说这是新疆十八怪之一,铁床摆在大门外。满头银丝的老头,肥硕的女人,乖巧的孩子,都坐在布置的花花绿绿的铁床上,整个街道并不长,掺杂着烤羊肉的味道。至于葡萄沟的风景大约十分钟就能慢慢转完了。广场上有维族男女跳着民族特色舞蹈,最后还热情邀请游客参与,只有几个积极的游客响应,上台笨拙地机械地摆着胯,拉锯一样扯着胳膊,摇头晃脑,乐在其中,旅游中重要的就是这种娱乐精神吧。我想着。
哥哥在巷子时跌了一跤,衣服又湿又脏。我们逛着给他寻一件衣服。仅有的几家店铺,摆着白的黄的玉石,毛皮的坎肩,粗劣的披肩……千篇一律,有些生厌。
从葡萄沟出来已经饥肠辘辘,离吃饭估计还要很久。所以在小摊上买了些珍珠奶茶大小黄黄的葡萄。来吐鲁番不买点葡萄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所以说有句话让人无奈:来都来了。
哥哥一颗颗摘着塞进嘴里,边吃边问我:妈妈,我眼睛那么大是不是因为我在你肚子里的时候你经常是葡萄?我吃了葡萄眼睛会不会变得更大?说完还故意睁大眼睛,有些恐怖。说实话,我怀孕的时候还真没怎么吃过葡萄,皇帝柑吃了不少。最疯狂的时候我妈在集市上买的草莓,洗了很大一不锈钢盆,我一会儿功夫就给报销掉了。那时候刚休产假,每天都出去散步。兜里装着饮乐多。走累了掏出来饮一瓶。不过瘾,继续咕噜咕噜喝一瓶。太小了,不满足。继续走路。走到农贸市场,买一份凉皮或者一个白吉馍或者中式汉堡,心满意足的走回家。每一个脚步都那么坚定。带着吃饱了喝足了谁说我也不服了的神气,一摇一摆地,像只鸭子。
中午又是特色餐,却逊色了很多。手抓饭的米饭夹生,烤包子也不知放了几天了,馅儿都是凉的,皮又是焦的。大盘鸡味道也不如昨天的。
屋外烤得皮肤又紧又灼,我们只好躲在屋内。等司机师傅上车开了空调再上车。路过火焰山,看到景点大门那里一个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景点西面竖着一把芭蕉扇。两排大字也很吸睛:只有借不到的芭蕉扇,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好像蛮励志的样子。
吐鲁番第二站就是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十年前我考导游证的时候在新疆景点介绍中看到过关于它的介绍,当初那么熟悉地背过导游词,现在却什么也记不得。爸爸抱着靖媛,闷头在前面走。哥哥也是刚睡醒,勉强的跟在我旁边。天太热了!感觉我在格尔木一年的汗在吐鲁番一天就要流完了。不断的有汗渗出来,体内的水分快流失完了。只能不停的喝水喝水。
至于千佛洞里被毁坏殆尽的佛像,我们听导游费解释实在是无法想象曾经的绚烂多彩,雍容高贵。毕竟我们面对的差不多就是一堵土坯墙,佛像被不同宗教信仰的教徒拿泥浆抹了,或者干脆毁掉了。扼腕叹息。
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另一个窟里看到了昨天买的高昌王的壁画的照片,是的,照片。还是从国外博物馆里复制过来的。原型被所谓的外国探险家,实际是强盗无疑的人带到了国外。看到高昌王和高昌王后的原型,哥哥还是找到了一点乐趣。
有一个维族老爷爷在窟外弹奏民族乐器,游客们去和他拍照,他很友善的配合着。有的游客会往他身边的纸箱里放点钱。那么热的天,都是为了生活。
挣扎着走出出口到了休息室,导游说请我们吃冰镇西瓜,让我们体会一下冰火两重天的滋味。西瓜一上来游客呼啦围上来,不顾形象地啃起来。我家两个孩子也不甘示弱,论适应能力,我挺服他们的。一个个吃得西瓜汁肆意流淌。
导游给了半小时自由活动时间,我们那儿都不想去,可是坐在塑料凳子上,凳子也是有热的,屁股就像是馕坑里的馕,被火烤着。有人把温度计拿到太阳底下,指针迅速移到五十度,然后爆表了……
爸爸真的属牛的,有牛的耐力,也很牛。他爬上了沙漠里的陡坡,到了导游说的八二版西游记的实景拍摄地。我站起身企图用手机的放大功能拍摄他的行踪,刚开始他还在几个人后面,一只上岗的骆驼驮着游客慢腾腾地走着,阻住了他。过了一会儿再看时他竟把人和骆驼甩在了后面。等下来时更快了,一路小跑。哥哥问我姥爷在什么地方时,爸爸已经走到我们面前。我们问看到栓白马的树桩了吗?沙子烫不烫脚?完全没有亲自去的意思。
最后一站是坎儿井。真是一个祖祖辈辈几代人完成的浩大工程。从天山脚下一直到村村户户,古人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并把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到极致才有了新疆十八怪之井底全部连起来。不到新疆真的不知道水的宝贵。导游说吐鲁番蒸发量比降水量大的多,所以如果你在吐鲁番发现额头上有雨点的话,那其实就是特大暴雨。
坎儿井的水冰凉清澈,它流淌着,浇灌着,滋润着人们干涸的心田,枯萎的种子像饥饿的婴儿触到丰沛的乳汁,吸足了水分,精神焕发。水,就是希望,就是生机。有了水,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万物。
回来的时候真的是人在囧途。中途停站时一辆旅游大巴抛锚,几个旅客被安排到了我们车上。结果他们的友人早已到达酒店,我们还在路上徐徐前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这让大家更加恼火。妹妹已经累得没了理智,在大巴车上哇哇直哭,吵的人心里更加焦躁了。哥哥也有些不耐烦,我只好给他手机,让他帮我拍外面的夕阳。他是那种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每次都要到了家,躺在床上才可以放心的睡。在漫长的行进中,他一直在与内心瞌睡的欲望作斗争。现在,他也有些忍不住了。司机从高速路的出口又拐到国道上,外面已是一片漆黑。那种让人绝望的黑暗沉重的压过来,累了一天的游客再也没有什么力气说话了。妹妹在撕心裂肺的哭了很久之后终于精疲力尽,进入梦乡。
车子进了乌鲁木齐市,见到了路灯,也见到了希望。
回到旅馆,十一点。草草地吃了早上的剩饭,导游的出发信息早已经发过来,早上要六点多起床,早饭打包。可是爸爸因为妹妹哭闹担心孩子们体力不支,旅途患病提议休息一天。我只好和旅游局协商,被告知接下来所有日期都被排满了,不便更改。只能硬着头皮忐忑的接受了这个现实。
已是凌晨一点了,再不睡就真的愧对这张舒适的床了。不理会明天,暂且睡个好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