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角色扮演
当我给孩子说咱们来演这本书时,他特别的兴奋。
第一局:
我:兔子 孩子:黄鼠狼
孩子语录:
当我说“我应该住在山洞里吗”等话语时,他说“蝙蝠住山洞”“小鸟会琢我”“蜘蛛会吃我”
当我说“我应该吃鱼吗”等话语时,他说“鱼有刺”“人吃土豆”“小鸟吃虫子”
当我演兔子像小松鼠一样吃橡子时,他说“那样我就会变成“松鼠兔子”
……
第二局
我:黄鼠狼 孩子:兔子
孩子基本上记住了故事情节,而且他迫不及待地伸出脚要踢我这只黄鼠狼
第三局
我:兔子 孩子:大灰狼
我们试着创编“如果是不会爬树的大灰狼来抓兔子怎么办?”他说“可以爬梯子”“挖陷阱”“用枪打”“可以跳、翻”……然后就能抓到兔子了。我本想引导让兔子获胜,不过他好像乐此不疲,于是我并没有强行扭转。
角色扮演、创编故事一方面可以训练孩子的记忆力、理解力、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和孩子拥有一段亲密的亲子时光,一本书让我和孩子玩了半个下午。最重要的一点是:千万不要用舞台剧的水准要求自己和孩子,因为我们更需要的是快乐体验。
二、互动问题
妈妈:你喜欢达利B还是喜欢草地上的那些兔子?
孩子:达利B
妈妈:为什么?
孩子:因为它能踢黄鼠狼,我还要我们家的兔子演“达利B”
妈妈:“如果我们家的兔子想演达利B,她的脚必须怎样?”
孩子:“他必须有一双大脚”
我紧接着上面的互动用我们家人的特征,玩了猜猜这是谁的游戏?
家里最爱看书的是谁?
最爱抽烟的是谁?
皮肤最黑的是谁?
……
我最喜欢的答案是“他说最喜欢看书的是他自己”
三、动物科普:百度小动物
问问题是孩子的最爱了,现在智能手机帮了我们的大忙,现在孩子自己会主动说妈妈查一查,今天我和他一起查了书中的各种动物,秒懂百科的小视频很直观地让我们对各种小动物有所了解。
四、照镜子的游戏
我的孩子有两个小名:二龙、小恩。一个学名:田津佩。
当我问镜子中的是谁时?他说是小恩。于是我问他,“你是喜欢妈妈叫你小恩,还是叫你二龙?“喜欢叫你小恩,还是叫你田津佩?”
小恩这个名字是我给他起的,也是他小时候我一直亲切称呼他的,虽然现在我很多时候叫他学名。但我反省自己叫学名时,好像多数时候是批评他。这次游戏让我觉察到名字是表象,更重要的是我要改变对孩子的态度。
五、作为大人,我在这本书的收获
小兔子从一开始就问各种动物,“我是谁?”直到最后还在思考“我是兔子,还是英雄?”一个非常具有探究和质疑精神的兔子!
以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来思考,似乎没几个人能想通自己是谁这个问题,基本属于难得糊涂型,甚至是稀里糊涂型。我愿意像这只兔子一样一直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以上是我在家长视频学习后和孩子的共读,你和孩子会有怎样的收获呢?关于自我认知又能知道多少,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