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的不想让你走!
1
他坐在床边忙,一坐就是好久,实在累得不行了,才站起来走到窗子边,伸伸腰,望一眼灰色雾影下的一座座高楼,然后又回到床前陪伴。
床上躺的是他已经九十多岁的母亲。老人满脸皱纹,真是太老了,但奇异的是,这张皱缩的脸异常宁静,当你朝她说话,逗哄她时,她会直勾勾的盯着你,没有表情,眼睛闪闪亮,犹如婴童,没有一丝一点心机,只有明亮的好奇。给她一个好看的小东西,她会把它当做宝贝,紧紧地捏在手心里,一天都不肯松开,除非抓过她那只犹如老鹰爪子一样,干瘦又青筋暴突的手,把她手指扳开,取出来放到一边,她的眼睛还要不舍地张望着,盯着你,看那个小玩意去哪里了。
他已经六十多岁了,每天一大早赶来医院,整整一天都在病床边照料患老年痴呆住院的母亲,等到晚上哪一个侄女来换他,才回家去歇一晚。
医院病床前,侍候一个老年痴呆的病人,每天要干的事情很多,花时间最多、最费神是哄老人吃饭。他一只手里端着碗,碗里是在家熬好的流质类稀饭或其它口味面糊、菜糊。保温饭盒里倒出来,温度刚刚好。他一只手拿着小勺子,轻轻舀出来一点,舌头弹一下,脸上堆满笑容:“来,乖,口张大,啊……吃一口……。”好不容易示范了几遍,老人口张开,赶快抓紧时机喂进去,可是没有吞咽,汤汁顺着口角流了出来,放下碗,纱布擦拭干净。再来一遍,舌头弹一声,引起注意,脸上再堆满笑容,换取信任“啊……口张大,乖……啊……。”
隔一段时间,要查看查看,尿了没有,拉了没有?买来的护垫,纸尿裤要节约用。退休工人的工资微薄,一个月的工资真买不了多少袋纸尿裤,卫生护垫。卫生护垫一包没装几片,一片展开来一大块,用不了多久就扔掉,太浪费,剪开来可以分三次用,只要别弄湿床就行。纸尿裤也不能长期用,不透气,用的时间久了对皮肤不好,最好用旧的棉布床单做尿布,尤其是洗到绵软快要化的那种床单,吸湿性最好,对皮肤不伤害……,这些都是长期侍候大小便失禁,卧床病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
原来高大,身体强壮的母亲已经缩小干瘦。高大的他谨慎地,小心翼翼地两手平托起母亲,换尿布,他的心里满是对这个已经老年痴呆,什么都忘记,也不知道每天悉心照顾她的人是谁的母亲一心的崇敬。
从未出现过的小弟被他打电话叫来了。年约五十的弟弟坐在床边,低着头,他的语言很轻,但是有力:“咱妈年轻时,为了养活我们这几个孩子,吃了多少苦,她一个女人干着男人的活,在工地上翻砂,和水泥,搬砖,拧钢筋……,现在我们都有能力了,咱妈老了,不能动了,我们大家一起照顾她,她能多活一天,都是我们做儿女的福气,我们尽心侍候她,让她活的顺心一些,你是咱妈最小的儿子,妈疼你最多,你要多来,陪陪咱妈,也要尽尽你的心……”
2
退休后的日子,再单调不过,每天只能在家里待着。旅游,那是别人的事,刷刷朋友圈看看,同学们在哪里聚会?同事们都在哪里玩?她的生活半径不能超过一公里,最主要的活动地就是家,也只能在家里待着,和年事已高的母亲相守,过着简单又宁静的日子。
一早洗漱完,整理床铺,安排老母亲吃早饭,饭后收拾过,去附近的巷子里买一大堆当天的吃用,回来洗洗涮涮,一天恍惚就过去了。吃过晚饭,将老母亲安顿在正对电视的沙发上,腿上盖好毯子保暖,让电视上的欢声笑语陪陪她,自己抽空电脑上,手机上浏览浏览新闻,朋友间联系联系,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竟然不知不觉间重复了十多年。
如今,老母亲已经九十五岁了,拄着拐杖走路不行了,会不小心摔一跤,这样高龄的老人摔倒可不是小事,买一个代步器,让她扶着慢慢挪动。可终于有一天,母亲走不动了,背着她去厕所,从卧室床上到正对的洗手间,不过几米远的路,从床上背起来,还好,可是从厕所马桶上背,却无论如何挣扎都站不起来,怎么办,她只好背着母亲艰难地在地上爬,一步一步爬着回到卧室,将母亲小心地安放在床上。
就是这么爬着,她也甘心情愿,觉得自己身上有无穷无尽的力气,能这样驮着母亲,让她再多活几年,活过一百岁,继续这种岁月安好,相伴相守的平静日子……
3
每到年节放假,他就要坐长途汽车,翻山越岭,再转中巴车吃力爬坡、吭哧下坡,下车后,再爬上山道弯弯,迂回曲折的山间小路,回他远在山凹深处的家,哪个遥远的小小村子里,有他童年的家,老房子里还住着他的母亲。
老太太想念孙子,曾经带着孙子来过,可在乡下的土炕上住一晚,孩子过敏,起了满身红疙瘩,痒得厉害,孩子再不敢领回来了;老婆呢,坐汽车要转几次车,不方便,再要爬山路,一架大山吭哧吭哧上不去,住这个在半山腰的小村子里,吃饭,上厕所真是太不方便,真不适应,有怨言。所以,回家的路,一直都是他,肩扛手提、大包小包,包里塞满各种食品,各种备用药品,来的时候恨不得背的满满当当,可上山步行的路,背负太沉了,走不了多远,大汗淋漓。
不在家的日子,他专门花钱请一个远方亲戚每日来照看母亲的生活,保证每天给母亲从山沟里挑一担水,做点饭,照料每日的生活。
老人在老家这么一个人住,太孤单。老母亲就他这么一个儿子,他都五十岁了,回家的路跑了二十多年,母亲也七十岁,偏僻的山村里渐渐人烟凋敝,四周的乡邻们能打工的也都走了。他终于说服老人,跟着他来到了城市,让她另住在单位分的一套小房子里。
下班后的日子,跟打仗一样,提着买好的菜蔬先去老人的住处,专为母亲做好她爱吃的一日三餐,自己一家三口的一日三餐,天黑了,再赶回自己的小家,就这么努力着,老母亲荣登九十岁高龄,他自己也成了跑的快的老小孩。
据统计,我国2015年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22亿,占总人口的16.15%。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高龄老人数量越来越多,城市的街头巷尾,常见有独坐一隅,或三三两两闲话的高龄老人。家有老人是一宝,但是面临的养老问题很严竣,大部分高龄老人都是在家里居住,由儿孙照顾。假如没病没灾,要有一个人专门陪护悉心侍候衣食,但一有病去住医院,三四个人也得跑人仰马翻。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子女其实也步入老年,但是不敢说老,勉力支撑,全力以赴照顾真正意义的老人,他们的生活轨迹狭小,被锁定在家的圈子里,不敢轻易挪开半步。
住养老院,那里的收费,并不是下岗工人、一般工薪阶层这些低端能承受的。曾记得有一个专题片,记者采访一家养老院,镜头拍摄到一间小屋里摆着两张单人床,这是两个老人住一间的设置。记者询问坐在床上的一个老太太,她说最初,自己的一个月退休金刚好支付自己每月住养老院的费用,后来每月费用增加,她只好将自己的房子卖掉来支付住养老院的开支。另外很多老人也在心理上不能接受家里儿孙满堂,自己却要落到去住养老院这件事。
现在的八十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家里子女相对多,子女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帮扶完成侍候老人的大业。紧接着,下一波要登上八九十岁的高龄老人,他们的子女在计划内出生,人丁单薄,侍候老人的重任全部抗在肩上,可不是一般的生命重量与压力。
有儿女的老人,幸福地享受儿女的精心照顾,没有儿女的老人怎么办?儿女不愿意照顾的老人怎么办?这几天,又有一句雷语刷屏:在中国,养老不是问题,一个垃圾桶就可以养活三个老人。言语触目惊心,但是事实的确如此,在垃圾桶里寻食的老人比比皆是,这盛世,这繁华,遮不住街角无人赡养老人的苟且。
若干年前,报纸连篇累赘安抚着每一个对远景实现四化澎湃的心,“养老有政府”,现在终归又跌回到原地,提倡孝道占据了主流媒体。无论如何,亲情割不断,养吾老以颐养天年,是人之常伦。若没有强有力的手担起养老,普通人能力有限,难以老吾老推及人之老,只能先照看好自家的老人,陪伴他(她)在日薄西山里安好,陪伴他(她)在落雨秋风里宁静,只愿他(她)活得自在,舒适。即便穷尽了后半生,只为了一个“孝”字劳碌是太累,但是累得坦然,累得安心。
其实,养老在别的国家已有成功的模式,老人们有专业的团队按身体差异专门护理照料,子女并不手忙脚乱的承担,只过好自己的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有时间去看看即可,自家的只能勉力了。世间难以割舍的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世间最凄苦的分别是阴阳两隔,虽然,那一天终归要来,但是,真的还是不愿你去冰冷的黄土垄中。
topic"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