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课的时候经常选择逃课,没课的时候要么在宿舍睡大觉,要么就看电影打游戏。等到快考试的时候慌忙去图书馆通宵突击。这样的场景你熟悉吗?其实很多大学生都是这样,从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了宽松的大学校园,仿佛一下子变得不像自己了。甚至于很多高中时代的学霸们也过上了混日子般的生活。我怎么变得不像自己了?很多学生不断的问自己。是啊,为什么上了大学后,很多大学生都浑浑噩噩,极其迷惘呢?
回想一下高中学习,虽然时间紧张,任务繁重,但是大部分人都能按时按量完成学习任务。那么,高中跟大学相比,是什么让这些复杂的学习任务变得相对简单起来呢,对大学学习生活有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呢?这里,简单归纳为三点。
一是清晰的目标。高中时代大家的目标都很清楚,考个好大学啊,所以提分就成了关键。而大学时候的目标大部分人都很模糊,如果问,你大学毕业了之后想干嘛,收到的答案也会五花八门。大部分人更是回答不知道,没想好。如果分清楚点,就是考研,留学,工作三条出路。这三条路最后殊途同归,同时指向工作。考研和留学,也是延长了准备工作的时间。在大学学校里,除了一小撮人知道自己想干啥,从一开始就准备外,大部分人都是稀里糊涂随波逐流着。虽说很多学校应景的开设了职业生涯课程,可是非常讽刺的一点是,教这门课的老师们都是从学生到教师,从来都在象牙塔里面待着,基本没有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的经历。如果你跟一个普通大学生发生了经典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你毕业之后想干嘛?
没想好,我也不知道我能干嘛。
你想找什么工作呢?
没工作过,不知道工作是啥样的……
你自己想干什么呢?
我家里说想让我考研/考公务员……
二是细分目标,及时反馈。应试教育的反馈系统做的特别好。幼儿园时候有小红花;小学时候考试批改作业,做的好的会及时表扬;中学阶段有各种考试,名次反馈。学校也会把教学任务细化,高考复习都帮你分好几次复习,几次模考,每一次的目标点是啥。所以,只要你不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基本上都能走下来。可是到了大学,你会发现,你做的好与不好,根本没人管你啦。你不去上课,没人批评你跟你谈心;你整天不学习在宿舍打游戏,没人关注你;你就算挂科啦,辅导员都不会出现语重心长的跟你谈话。这让在应试教育阶段每一步都走的有反馈的学生们一下适应不过来,都要靠自己自觉?于是学生们匆匆忙忙关注着自制力,意志,积极心理学这些心理概念,以为是自己自制力太差了所以没办法完成任务,谁知道是没有细分目标和及时反馈的锅呢?
三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高三那年你可能过起来很苦,但是事后你会怀念它的。因为从此以后再也不会有这么大规模的人跟你一个目标完成一个任务啦。正是因为有同伴在,你才能看到别人的进步与努力,以更好的激励自己。正是因为有同伴在,你才不会被面对艰难任务所产生的畏难情绪所吓倒,早早的选择放弃。以后你才会知道,有志同道合的同伴在,是一件多么可贵的事情。而大学以后,能凑齐整个班的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个班人本来就少,一些人选择打游戏;一些人选择看电视;一些人选择去图书馆学习;一些选择继承家族企业;一些要考研留学深造;一些人要去找工作……细分下去就更不一样……所以三三两两结伴去干一件事,能好好坚持就且行且珍惜吧。所以现在社群为什么那么火呢,因为一个人坚持是一件相当耗费意志力的事情呀。一个人也许一时走的快些,但是一群人走的远呀。
回想一下,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做成功的事情,是不是恰巧在这三点里面表现的好呢?而做的不太成功的事情,是不是没有想清楚以上三点呢。总结一下,一是有清晰的目标;二是二是细分目标,及时反馈;三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