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上次吃饭的时候听一个朋友说的。
他说,他有一次去参加一个校际的一个高峰论坛。当时由于工作的关系,要找浙工大的一个人。一同参加论坛的正好有一个工大的同学,他就去找他帮忙,还加了他的微信。
后来,那位工大的同学真的帮他成功联系上了他要找的那个人。
然后在微信上和他说:既然你加我的目的是为了找那个人,现在已经找到了。我想我们以后也不会再有什么联系了,那我就把你的微信删了吧?
朋友说:好。
朋友说那是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
2.
这两个周末我上了一门企业模拟经营的课程,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的,团队成员是老师根据安排分配的。
所以,我们五个之前互不认识的人就被分到了同一个小组。
然后在这几天的模拟经营中,我们每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职务,各司其职。讨论的时候认真讨论,做的时候团结一致,休息的时候互相聊天扯淡。最后在前期不利的情况下,后期逆袭,最终还得了第二名。
然后,这门课就这样在一种轻松的团队氛围中结束了。
不过至始至终,我连其他四位组员的名字都还不知道。我想他们可能也还不知道我的名字。
3.
那次创新创业比赛候场的时候,我的队友说,“XXX也在诶!”
我说:“啊,哪个人?”
队友一脸惊讶地说:“你还不认识啊!你们联系了那么久!”然后她特意为我指出了是哪个人。还问我要不要过去打个招呼,我说算了,还是赶紧准备准备吧。
补充一句,我和那个人是因为工作上的原因一直有在微信上联系,但是的确一次面对面都没有过,所以我真的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我。
4.
我之前有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上学期骑行钱塘江偶遇一个女生的事情。
那次简单来说,就是两个互相不认识的陌生人因为共同的骑行遇见了,然后同行了一天,过得很愉快。
我后来将这件事和别人说,一听到对方是个女生,都会流露不一样的神情,然后诡异地问:“联系方式要了吧?感觉怎么样?”我说没要,还都不相信。我便也懒得解释。
因为我觉得两个陌生人一起共同走了一段路,还走得挺开心,这不就好了。何必非要后续发展。
5.
其实说了前面这么四个小故事,我想说的就是“陌生人社交”。
当然很多人看了以后可能会觉得我这个人太被动了,不会交朋友。在他们看来,我们应该多认识点人,这都是以后的人脉呐。我这种人太不会做人了。
打住,有点上纲上线了。
不过我的确是一个社交被动症患者。这点无疑。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交互和连通异常发达的时代,我们每天会接触到大量的人和信息,想要找到一个人联系上一个人的成本也变得非常之低,甚至根本用不着“六个人”你就可以找到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通过网络。
但我们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在这样表面上看似人和人之间联系更方便的事实背后,是人和人之间距离的真正拉长。我们每个人,更像一个个孤独的原子。这话不是我说的,忘了是谁说的了。我非常同意。
归根结底,我们处在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所以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我们会接触到很多很多的陌生人,也就是我所说的“陌生人社交”,而这些陌生人,你们之间的交集可能是极为有限的,虽然不排除会有日后发展的可能。在交集有限的情况下,结果显然是最重要的导向。更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的社交范围也是有限的,他只是会根据不同的人范围边界会有所不同而已。
我特意去看了一下我的微信通讯录,里面竟然不知不觉有了262位好友。一开始的时候我的微信里只有极少的人。然后我仔细地想,我真的有262个我需要联系的朋友吗?或者说得更绝一点,我真的有262个朋友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这262个好友里面很多只是因为某次活动或者什么工作而加的,事情完了以后便再也不会联系只是没删而已。我相信我们每个人的通讯录里都躺着很多这样的僵尸好友。
还有所谓积累人脉一说,我也是极不同意的,难道人脉就是加个微信这么简单?两个不认识的人因为某个偶然机会认识了,就能定义为人脉了?
人脉是什么?人脉是需要你自身有价值,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被别人需要,让别人有和你发生联系的动机。比你牛逼的人是懒得搭理你的,而你还以和他接触过甚至加过微信而在那里沾沾自喜呢!
你会问了,照你这么说,我们是不是不用交朋友了?反正陌生人社交嘛。
人当然需要朋友啊,但是交朋友也是要看缘分的,而且人以群分。
其实陌生人社交很好啊,而且这才是社交的真正含义啊。社交并不是让你和更多的人都能做朋友甚至成为好朋友,而是人和人之间得以良性地发生一种基本的联系,各取所需,合作愉快。
下一步,那就看缘分咯。
因为你注定会成为很多人的过客,很多人也会成为你的过客。在彼此交集的时候,珍惜便够了,不要求太多。
我们都只是彼此的过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