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只当过一年配音演员,但是那段经历,是我常常愿意回味的。所以只要是看到跟配音有关的书,我还是会细读。
今年,三联书店出版了一系列上译厂配音回忆录的书,我都借来看了。最近我在看的是刘广宁的回忆录。刘广宁说:“每念一句台词时,自己心里要有动作感,有充分的依据,就是说要把原片角色作为是自己的扮演的角色来对待,当做是在给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后期配音。这样就把,荧幕上的形象和银幕下的自己,以及配音演员本人的声音统一为一个整体来感受了。”
我的感悟
“自己心里要有动作感,有充分的依据”这句话给我很深的启示。朗诵也好,配音也好,它表现的都是一个思想的或者是动作的动态的过程,在心里一定要活起来,有一个动作的感觉,这样我们的传达出来的声音才是活的。
我14号将要登台朗诵的叶芝的诗《在秋天里行走》,应该注意心里的动作感。这是我以往从来没有留意到的。在朗诵时,不仅要表现诗人的动作,还要注意表现出内心的流动。
比如这一句诗:
“转过头,
他看到她已把默默积攒的黄叶,
插满胸前和发间,
眼中泪光莹莹。”
在朗诵的时候要想象出这对即将分手的恋人的相貌、神情、动作……把自己放置在其中。
刘广宁提到:“对配音演员来说,人物的眼神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它是演员表演的重要部分,所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特别是有些演员的眼神运用有其独到之处,从这扇窗户里可以看出原片角色心灵深处的活动。”
我的感悟
我要把眼神也加入朗诵表演中。这对爱情已经消退的恋人之间的眼神该是什么样的?是不舍?追悔?还是遗憾?我朗诵的时候,应该表现出来。
刘广宁说:“原片人物,每一句台词的处理就仿佛是我原来就是这样设计的,人物的感情就融化成了我的感情,而我又在驾驭操纵着自己的台词表演和感情分寸,这时我好比是一个驾辕人,所配音的角色,就是我的马车,让它自如地按照我根据原片安排的逻辑路子,稳步前行。”
我的启示
诗歌朗诵亦是如此,就仿佛我化身为诗人,驾驭着诗中的人物,喜怒哀乐融为一体,但我又是清醒的。
刘广宁说:“我虽然给不少影片配了音,却常常感到遗憾,这虽然已是“马后炮”,但我还是喜欢多看自己配音的影片,从中给自己挑刺儿,这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爱好。
在平时的业务学习上也可以采用“马后炮”办法,即所谓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找出感到难念的台词,平时在下面多念,以此来锻炼口齿,因为有些台词在看剧本和默念是毫无困难,可是放声读时,却发现某几个字放在一起不太好念。
在一场录音出一个段落后,马上有意识的再回味一下自己在现场录音时所碰到的顺利和不顺利的情况,回忆一下导演的启发,我觉得也很有好处。
在录音过程中有些戏自己吃不准,所以每录完一部分戏,不论是否满意,我都马上回味一下,感觉一下自己在人物声音形象的塑造上有否走样,这似乎也是个“马后炮”,可也是很有用处的。”
我的启示
刘广宁的“马后炮”经受,是一种有针对性地总结过程,这对业务的提高很有帮助。在这一点上,我做得还不够系统,以后一定要有意识地总结。
最后附上我即将登台朗诵的诗诗
在秋天里行走
作者叶芝
“你的眼睛,从前看我不知疲倦,
如今却忧伤地埋头低垂眼帘,
因为爱情已经衰退。”
而她回答:
“尽管爱情已经衰退,但让我们
再次去到秋日的湖水之畔,
一同进入那温柔的时辰,
当激情,这疲惫的可怜儿,沉入了睡眠:
多么遥远的群星,多么遥远,
我们的初吻,啊,多么苍老,我的心!”
郁郁中,他们一路走过秋天的树林,
渐渐地,他握住了她的手,答道:
“激情总在消磨我们彷徨的心。”
树木围绕着他们,
而枯黄的叶片,
坠落像暗夜里昏黄的流星,
秋意把他们覆盖:
此刻他们
再次来到这秋日的湖水之畔:
转过头,
他看到她已把默默积攒的黄叶,
插满胸前和发间,
眼中泪光莹莹。
“哦,不要伤悲,
虽然我们已经疲惫,
还有别的爱情等待我们,
用恨和爱度过无怨无悔的时光吧。
尽管我们面前横亘着一场无尽的分离,
但我们的灵魂便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