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
今天有幸去图书馆听主讲人曾庆雨老师“也谈纳兰词流行之因”的主题讲座,近距离接触曾老师,近距离接触纳兰容若其人与其词。
纳兰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原名纳兰成德(因避讳太子保成而改名),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长子,清朝初年词人。
纳兰性德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元文赏识。十八岁考中举人,次年成为贡士。康熙十五年(1676年),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曾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康熙帝赏识。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纳兰性德因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纳兰性德与陈维崧、朱彝尊并称为“清词三大家”。词作多为友情词、边塞词和悼亡词。其友情词深沉磊落,有东坡、稼轩之风;其边塞词多凄黯苍凉,在边塞诗词中亦别具一格;其所作悼亡词血泪交织,尤为感人。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评价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其“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著有《通志堂集》《饮水词》等。
以上是百度百科对于纳兰性德生平的介绍。而我第一次“认识”他是因为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人生如果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相处该多美好。后来因为这句话,我去学了整首词《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此词假托一个为情所伤的女子和伤害她的男子坚决分手的情景,借用班婕妤被弃以及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典故,通过“秋扇”“骊山语”“雨霖铃”“比翼连枝”这些意象,营造了一种幽怨、凄楚、悲凉的意境,抒写了被抛弃的幽怨之情。全词格调凄婉,语言流畅,富有哲思。
就像《白头吟》里面有两句: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心理学的课上,老师和大家一起解读“爱情”。爱情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情感现象。几乎在所有的文化中,最美丽的故事和传说都是与爱情有关的。人们渴望爱情,甚至为它生,为它死。而完美的爱情是亲密+激情+承诺。当初我们那么亲密,那么有激情,你还承诺说只爱我一人,要和我一起到白头。却不承想,没过多久,你就有了二心,爱上了别人,叫我怎么能够不跟你决绝呢?
后来是因为了看了一部刘恺威主演的电视剧《寂寞空庭春欲晚》,该剧讲述了经历灭门之灾的卫琳琅与康熙皇帝年少相识、相恋,在血海深仇和爱人之间陷入艰难抉择的虐恋故事。里面与康熙是好朋友的纳兰性德由张彬彬饰演,张彬彬将文武双全、重情重义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演绎得淋漓尽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卢兴祖有一女,卢氏,为纳兰性德的原配夫人。康熙十三年嫁与纳兰性德,是年18岁,三年后产下一子,名为海亮,一个月后因产后遭风寒而亡,从此纳兰“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
纳兰容若的悼亡词有很多首。譬如《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再如《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他的爱之深、爱之切,痛定思痛,不胜其哀。这种心痛的感觉更胜于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种肝肠寸断的痛更胜于李后主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种凄凉的绝望更胜于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仕途的压抑,情感的挫折,加上先天秉性的“忧郁敏感”,天才早夭的命运与世人深长的惋惜,使得现代人也很欣赏这位容若先生。风也萧萧,雨也萧萧。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金殿寒鸦,玉阶春草,就中冷暖和谁道?小楼明月镇长闲,人生何事缁尘老。纳兰容若的《侧帽词》和《饮水词》堪称经典。容若自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其实,谁不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呢?”
纳兰容若的感情、思念、无奈、乡愁、理想、人生、孤独,个中滋味都写进词里。”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世事难两全,就如月有阴晴圆缺。也许英年早逝是一种缺憾,但是这缺憾背后又何尝不是一种深情和永恒呢!所谓“情深不寿”,说的可能也是这一种意思吧!
其人,惊艳了时光;其词,温柔了岁月。
愿我们能以一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之心,面对生命中的风风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