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过去了,距离初中毕业已经7年,当初的“我永远不会变”似乎也记不得那么的清晰了。
记得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青春期都还没开始,实际上是几个六年级即将上初中的小学生,对传言中初中生的叛逆行为表示担心,发表的声明。这句话大概包含了我不会变坏不打架不抽烟,不会忘记我们是小伙伴两层意思。前者比较容易表达出来,因为它是一种阳性的态度,所以很容易搬到台面上讨论,就差白纸黑字立下契约。后者就不太一样了,当时的小学生还是天真淳朴的,感情这种阴性态度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我们还不乐意很直露很肉麻的当众披露。但不表明不代表没有,至少我认为是存在的。虽然我有点忘记当时参与的人有谁,但有的仍然记得,因此我相信,它是有的。
初中毕业的时候,也有点这个意思,但不同于小学生的是,初中的我们开始愿意把友情搬到台面上来讨论了,但是不多,就一点儿。
刚毕业的时候,比较经常组队串门。串门这事我觉得奇怪,毕业前跟毕业后串门的感觉不太一样。毕业前去串门我觉得我像在做偷偷摸摸的事,说话都不利索,毕业后去串门觉得身躯伟岸高大了起来,声音都要洪亮不少,想象着自己是穿西装梳油头的大人模样。最明显的是去串班主任的门,毕业前去找班主任都轻声细语,尊师重道的祖训深入骨髓,毕业后过年去串门就学起大人的路数来,捎礼物泡茶,样样来。
探访班主任我记不清是两次还是三次,后来就都没去了——晚生后辈应该会接下我们的班吧,所以他可能也不需要我们再去分享生活了,就这么说服了自己——记得清的是约定一起去的人越来越少,最后一次去的人数一辆轿车就能坐得下,那次是下雨天,班主任那年买了车,考了驾照,是个新手司机,现在估计换了辆更大的,进化成了老司机。
就这样探访队伍渐渐地就固定成了一个小群体,这是最初的朋友圈,虽然有许多的个人原因使得每一次聚会有不同的人缺席,但并没有影响这个圈子朋友席位的减少。
后来林参军去了,这说明他要漏掉两次的年聚,一伙就合议,去探访他吧!这事就这么定了,定了没想到也就成了。
因为那次有很多第一次,第一次离家比较久,第一次在火车上过夜,第一次登记开房,第一次到福州等等。而且那时才刚过完年,担心家人不同意这样说走就走。那是一段好的回忆。
话说回来我觉得在部队时是我俩认识以来他最英俊潇洒的一段。
再后来,林参军回来,召集了一下趁着人齐,我们就为这个圈子取了个名字,过了个生日,庆祝它正式诞生以此表明“我永远不会变”的初心。名字不诗意,甚至有点儿随意,但我们真的都很开心啊。如果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说不定也会像《三个院子》陈赫提议的那样,用各自的方言很嗨地说“今晚过生日很开心啊!”
但是最近的这两三年,这个“新生儿”可是越来越没有精神头儿了。
去年过年的时候,上一辈间刮起了“同学会”的风,而且是狂风,我爸逮着我就会问,怎么都没看到你们同学聚会啊,我今年要去......
聚会还是有的,小聚一下,抽个晚上围着吃顿饭吧,有事不能来吗?那也没办法了。
微信朋友圈新功能“朋友仅展示三天最近三天的朋友圈”推出,我发现跟这些家伙的交情就只剩下三天时间了......但其实对于各奔东西的各位,要有更多交情——赶时髦就是共享生活——也比较困难,随着年龄的增长,各自的圈子都以其为中心扩张,但都各不相交,离得越来越远,似乎也是必然的嘛。
但我认为这并没有什么关系,《请回答1988》里的五人即使后来各自工作,也没什么聚会交流,但只要是某个人的生日都一定会推掉所有的约会赶回来为 ta 庆生,所以只要那个“新生儿”能有生日过想必就已经足够了。
知乎上看到人说,过去的意义在于我们曾经拥有,它们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命。如果过去的生活让你想起时有泪有笑,那就说明,我们真切而有意义地存在过。
想起来有笑有泪,时间到了一起聚会,那么这就够了,至于“我永远不会变”这样肉麻的情感,还是不要搬上台面讨论了ପ( ˘ᵕ˘ ) 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