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七章(杨鹏校订本)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所以知其然也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文:张慧姝
01 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即用“正”的原则治国。“正”的原则是什么?南怀瑾老师在《老子他说》中认为,正道就是诚,不用聪明的聪明,不用办法的办法,不玩手段的手段。这样的解读,是对老子思想内涵总体把握之后的解读,也是对本章后几句的预告,试看:
“天下多忌讳”、“民多利器”,就是用了太多的办法,玩了太多的手段;“人多知”,就是用了太多的聪明,结果,过多的忌讳、过多的利器、过多的智谋,反而让国家偏离了正道,百姓贫穷、国家昏暗、天下奇邪之事增多。其实,老子在道德经第19章就已经表达过相同的观点“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法物滋彰”,“法物”,多指各种礼器,奢华之物。奢华器物的彰显,也即奢靡不正之风的滋长蔓延,会导致盗贼增多。在道德经第3章老子也说过:“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杨鹏老师用“四自四减”来总结“以正治国”,非常提纲挈领,让本章的重点以及内在逻辑清晰呈现。(以正治国,以自由取天下 I 杨鹏讲道德经57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因此需要“四减”,减忌讳、减利器、减多知、减法物,这是“以正治国”的手段,不干扰,不侵犯,最大限度地归还百姓自立自为和自由。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其中的“自富、自化、自正、自朴”,即“四自”, 是“以正治国”的目标。“无事、无为、好静、无欲”是统治者自我修身方面需要采取的手段。
“无事”与“无为”联系在一起,“好静”、“无欲”,都是“无为”的内涵。
“静”,并非指不动,死水一潭,而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有安”的“静”。“静”指向的是“止”,知道边界,有分寸感。
“无欲”,也并非指没有欲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无欲。一是指“不见可欲”,让百姓不知道统治者的欲望,换句话说,就是不要成为众人环绕的中心,不要让统治者的喜好干扰了正常生产生活。
二是指“去甚去大去奢”,去除过大、过份、过于奢侈的欲望。
三是指不要打着“公平”、“正义”或“治国”等旗号来实现统治者自己的私欲与理想,如扩张国土、垂名青史等。圣人无恒心,以百姓心为心。
02 以奇用兵
老子对于战争的态度,不得已而为之。《道德经》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兵者,诡道也,所以出兵的原则,“奇”,以奇用兵,用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达到打击敌人结束战争的目的。“以奇用兵”的最终目的,是用武力保护“以正治国”,让“以正治国”的目标“自化、自富、自正、自朴”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