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翰林衷冀保-20

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除交涉使臣出洋以外,一些普通官员也开始涉足海外。

1879年底,时任道员的王之春赴日游历一月,作《谈瀛录》三卷。次年,江西省吉安府莲花厅同知李筱圃赴日观光。两人赴日,表面上似乎并未带有明确的政治任务,但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时人已察觉到日本的潜在威胁:“防俄必先防日……顾欲防日而不先悉其形势要害、风俗美恶、政治得失,则无由攻瑕击隙,以制其死命。而又虑临之以师旅则易启事端,重之以使节则反遭猜忌也。思期得一不动声色,直探巢穴,密访周览,洞悉虏情于胸臆者,久之难其选,王爵堂观察闻命奋袂请行。”王爵堂观察即王之春。李筱圃对东京博物院故意陈列中国鸦片烟具与旧式兵器,刻意贬低中国的做法极为“愤懑”,认为日本“居心已显然可见”,不值得与其谈论邦交之事。

随着洋务运动的不断推进,“师夷长技”的思想与实践得以发展。为进一步认识西方世界,拓展官员视野,有人提出派官员专门考察游历的主张。1884年,御史谢祖源上折建议,为训练洋务人才,改变士大夫“限于方域、囿于见闻”的状况,可令出使大臣带翰詹部属出洋游历。此建议得到清廷认可,但由于当时官员多视海外为畏途,故具体实施一直拖到1887年,经光绪帝严旨催促,六部方开始陆续保荐本部官员。6月12日至13日,总理衙门通过考试,共选拔出傅云龙等12名游历官员。根据总理衙门拟定的《出洋游历章程》,游历人员“应将各处地形之要隘、防守之大势,以及远近里数、风俗政治、水师炮台、制造厂局、火轮舟车、水雷炮弹详细记载,以备考查”,并要留意“各国语言文字、天文算学、化学重学光学及一切测量之学、格致之学”等,将所写手册录交总理衙门“以备参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两年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志刚、孙家谷,与受聘为清政府服务的美国人蒲安臣,三位“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组成清政...
    海外敦煌阅读 2,507评论 0 34
  • 游学、游历本指传统士大夫外出寻师求学、加强历练的文化活动,原不分国内国外。近代以来,随着“师夷长技”思想的传播与国...
    海外敦煌阅读 1,813评论 0 27
  • 清末光绪年间,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对外交流加多,提高统治阶层的素质成为晚清政府因应变局的众多举措之一。 当时的学界...
    海外敦煌阅读 1,826评论 0 26
  • 清朝 清初翰林之职最初属于内三院,顺治之后沿袭明制,设翰林院。由于清朝统治者为满人,在官制上采取了均衡满汉的方略。...
    海外敦煌阅读 2,990评论 1 38
  • 友人雪柳,向我展示他的藏书《晚清碎影——约翰•汤姆逊眼中的中国》,书中有几幅照片引起我的注意:约翰·汤姆森向西方展...
    老的山羊阅读 2,454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