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帕金森病的患者数量众多,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患病群体还在不断扩大。很多人对帕金森病的了解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只知道患者会出现手抖等症状。今天,就带大家深入认识帕金森病,尤其是中医对它的见解与治疗方法。
一、认识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又称 “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于老年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比如,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手部会出现不自主的颤抖,像搓丸子一样;平时做一些日常动作,如系鞋带、扣纽扣时,动作变得缓慢、笨拙;肢体肌肉也会变得僵硬,活动起来不灵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帕金森病还伴有非运动症状,像感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精神、认知障碍等,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折磨。
二、中医对帕金森病的认识
中医虽没有 “帕金森病” 的病名,但根据其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 “颤证”“颤病” 等范畴。中医认为,帕金森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年老体弱:随着年龄增长,人体肝肾逐渐亏虚,气血不足。肝肾如同身体的 “动力源泉”,肝肾亏虚就无法充分滋养肢体筋脉肌肉,导致身体拘急、动作迟缓。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所说:“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虚则动作迟缓或笨拙,所以帕金森病患者多与肾相关,肾虚髓减为核心病机。
情志失调:长期处于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中,会使肝气郁结。气不畅则血行受阻,产生血瘀,同时还会导致痰浊内生,痹阻经络,进而引发帕金森病。临床中,帕金森病人合并忧郁症的比例高达 30% - 50%,这也印证了情志不遂与该病的相关性。
饮食不节:过度食用肥甘厚味食物,会损伤脾胃。脾胃是人体运化水谷的重要脏腑,脾胃受损,运化功能失常,就会产生痰湿,痰湿阻滞经络,也是帕金森病发病的一个因素。
劳逸失调: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而久坐久卧又会使气血运行不畅,这两种情况都可能诱发帕金森病。
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比如针对肝肾不足的患者,会选用滋补肝肾的中药;对于气血亏虚的患者,则以益气养血为主。像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脑一科的滋肾益髓方(楮实子、沙苑子、枸杞子、黄精、熟地黄、肉苁蓉、龟板),就是治疗帕金森病的协定处方,临床应用安全有效。若患者伴有失眠多梦,可加用远志、茯神、夜交藤;情志抑郁、焦虑,加用郁金、合欢花;尿频、夜尿增多、尿失禁,加用锁阳、金樱子;倦怠乏力、头晕,加用红参、生黄芪等。中药在改善患者运动及非运动症状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对睡眠障碍、便秘、异常汗出、神经精神症状等非运动症状,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虽然中药在缓解症状方面不如西药起效快,但在改善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推迟使用西药时间、降低西药副作用等方面,均有明显作用。
针灸治疗:通过针刺人体特定穴位,调节气血、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比如针刺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太冲等穴位,可起到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肌肉强直等症状。
推拿按摩:专业人员通过按摩患者穴位、经络,能有效缓解肌肉紧张,改善关节活动度,减轻症状。例如按摩曲池、手三里、阳溪、阳池等上肢穴位,以及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等下肢穴位,对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有帮助。
饮食调理:帕金森病患者饮食宜清淡,避免肥甘厚味。可多吃具有滋补肝肾、益气养血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大枣等。不同体质的患者食物选择也有差异,寒湿体质患者适合食用含有姜黄素的郁金、姜黄、姜等药食物;脾虚患者可选择山药;蚕豆既能补虚,又能补充多巴胺;阳虚患者排尿不畅,鹿茸粉可能有帮助。
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对帕金森病患者至关重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刺激,可适当参加太极拳、气功等有益的文体活动。像太极拳,对改善患者平衡、干预跌倒发生率有效;气功和冥想,可以调节体内气的运动,达到入静、调神的作用,有助于改善夜间睡眠。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多样,且具有一定优势。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注意饮食、情志等方面的调理,以提高治疗效果。希望通过中医的特色疗法,能为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更多希望,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