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我在悦读】何初见
【书名】《影响力》
【作者】罗伯特·B·西奥迪尼
【篇目】第四章 社会认同
现在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特别多,由于信息的发达和便利,我们每个人有意无意都在其中扮演了角色。但是,静下心来想想,我们的每一次发声和态度表达,都是源自自己内心的分析和判断吗?
我认为,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是在随波逐流,顺从主流声音,不管这个主流声音是不是偏激甚至错误的。
在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中,其中的《社会认同》这章是专门从社会认同角度来讲述这个道理的。读后,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很有感触。
01盲从,成为群体事件的主要原因
所谓社会认同原理,就是人们在判断何为正确时,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往往在我们需要参考别人的意见时,其实是因为自己没有明确的心里倾向,对事件不想或不能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这时候我们就会顺从别人的尤其是大多数人的意见。
有时候针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大多数人都如此,如果遇上几个居心险恶的人引导舆论,那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就会成为这种舆论的推动者,成为助纣为虐的一份子。
这是人类普遍的一种社会认同心理,人们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会条件反射般地上了贼船,但当意识到自己的荒谬后,很多人却无力扭头,只能将错就错下去。
是不是很可怕。我们在无意识中,可能就会成为社会负能量的推动者,甚至会成为社会进步的破坏者。因此,保持清醒的意识、具有自我判断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02并不是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
通常我们会认为,人越多的地方越安全。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我们对一个新闻场景很熟悉:一个年轻的妈妈独自带着幼小的孩子在人来人往的车站候车,突然跑出一个年轻男子,边喊老婆边去抢年轻妈妈手里的孩子。年轻妈妈很惊讶,做出拒绝的动作。
那名男子就对周围人解释说自己老婆跟自己闹矛盾,要抱着孩子离家出走。
年轻妈妈百口莫辩,更加焦急而口不择言,让人看上去思维混乱。于是男子便解释说自己妻子精神受到过刺激。
在两人争抢孩子的过程中,人群中的人从最初的茫然,到后来听信男子无懈可击的解释,于是都袖手旁观,甚至会劝说女子把孩子交给这名“爸爸”。
最后,男子如愿以偿,抱着孩子扬长而去。女子彻底崩溃。
其实,这名男子就是利用了人群中的盲从心理,轻而易举地在人群中抢走了陌生人的孩子。而那些本来可以成为安全防护网的人,却成为助纣为虐的一员。因为这些人都没有去思考,面对这不确定的状况,总希望有别人做出明确的判断,他们只要跟从就好了。当没有人判断的时候,那名抢孩子的男子替他们做了判断,于是大家就依从他的解释,做一个麻木的旁观者。
这个时候,这名妈妈要保持冷静(虽然不太容易),然后聚焦到某个围观者身上,直接请求旁观者中的某个人来帮助自己,那么这个人便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仔细分析这场闹剧,至少会让抢孩子的男子停下来,听听双方的解释。只要一冷静下来,坏人的漏洞必然会出现,也便于女人冷静下来想对策。
此时,旁观者便会以那名被指出来的人马首是瞻,协助他一起分析这件事,从而有利有事情真相的显现。
所以,大家一定切记,遇到危险时,人多的地方要指定某一个人来帮助自己,不要对众人模糊求助。因为社会认同心理会把那些围观者都变成不作思考的呆鸡。
03对自杀、暴力或灾难事件的大力报道,会让可怕的结果落到相似的人身上
美国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曾对1947—1968年间的自杀数据进行统计,他发现,“每条自杀新闻会杀掉58个本来能够活下去的人。”
这种群体的效仿源自社会认同心理。人们通过对自杀者的了解,为自己在生活中受到的压力和困惑找到了落脚点,那就是也去自杀。
同样,在发生暴力事件和灾难事件后,经过新闻媒体的大力报道,也会在很长时间内在社会上引发类似的暴力和灾难。
这让我想起前几年的学校门前的伤人事件,从第一起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后续又接连发生了好几次类似事件。
其实,这就是一些内心具有暴力倾向的人,通过模仿前面的人做过的暴力事件,释放自己的暴力因子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些人原本茫然、压抑、找不到出口,突然看到新闻中有类似的事件,好像找到一个指路明灯,所以立马去效仿。
现在媒体这么发达,从社会功用角度来讲,对有些事件的报道还是需要慎重的。因为新闻自由并不是说什么都可以报道,而是要从最有利于社会安定、健康的角度来考虑报道的角度和方式。
我们要记住,自由有自由的界限,人类的道德需要被正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