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明明对了却扣分了”:你的回答,决定孩子的格局

昨天中午我正在吃饭,远在境外求学的孩子发来一条信息:

有一道题老师出错了,但是我去和老师说的时候,他说我说的确实是对的。但是因为其他同学都没有发现,所以就不予修正了。这样我岂不吃亏了呀?

事实上,类似的事情不止发生过一次,孩子也都自己处理了,事后她和我抱怨的时候,我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安慰了她一下,背后蕴含的逻辑却从未认真和孩子聊过,我想是时候和孩子探讨一下学习之外的问题了。

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除了教孩子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教孩子们公平、礼貌、善良,却唯独忘了教孩子们这个世界的真相,以及未来需要的各种能力和习惯。

明明是老师有错在先,却以“其他同学没发现”作为借口,不愿意公开承认错误并修正,这可能意味着老师的权威受损,他私下认可你,是对你个人的安抚,不公开修正或是为了维持权威和体面。

如果老师愿意公开承认错误并修正,得推翻题目,意味着要重新批改全班试卷,修改成绩系统,向其他学生解释,这是一系列繁琐的工作。老师也是人,也难免有常人的惰性,他选择以最小成本维持运转,也是人之常情。

而那些“没有发现问题”的孩子,今天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做了“不公”事件的帮凶,但他们今后会在同一个地方犯同样的错误,甚至也会影响未来的职业生涯。

再回过来说这件事,假如我是孩子,当我发现了题目的错误,勇敢地向老师提出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但结局还是被扣分,我肯定也会感到生气和委屈,所以我特理解孩子的委屈和不甘。但同时又让我看到了孩子的闪光点:

你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在所有人都循规蹈矩人云亦云时,你敢于质疑权威而不盲从,这是多么稀缺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

你对知识严谨性的尊重———你在意的是真理本身,而不仅仅是分数,这体现了你对知识的纯粹追求。

从长远来看,这些品质的价值,远超试卷上的那个分数,它们是你未来行走世界的“软实力”,能让你快速在众多人群中脱颖而出。

那么,我们该如何将此次“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养分呢?

首先,从证明对错到实现双赢———我们不是为了证明“我对你错”,而是要让“正确”开花结果。

比如,下次可以这样与老师沟通:“老师,这道题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您看这样理解是否也行得通?”———这是递上台阶。

待老师察觉后,再主动提议:“如果需要,我很乐意帮您向同学们解释调整后的题意。”———这是携手破局。

即便分数不改,也可争取:“老师,能否请您在课上肯定一下发现问题的思考过程?这样既能激励大家严谨求学,也让我的思考有了价值。”———这是创造共赢。

其次,从计较分数到投资未来———将每一次的互动,视为积累个人信用的长期投资。这件事情后,老师内心会记住你———这个学生不简单。

只要你持续的表现出色,你在老师心中的“信任储备” 将与日俱增。想象毕业时,老师为你写推荐信,他很可能这样写:“该生具备卓越的批判性思维,曾率先发现试题中的关键错误……”这一笔,胜过试卷上的十分。

最后,从依赖认可到自我标准———与其渴求老师、制度的绝对公平,不如建立内心的评价标尺,你的价值从来不由红笔写就的分数定义,而是由你笔尖流淌的思考铸就。

为自己建立一个“思考荣耀簿”,把这次成功识别错误的事件记录下来,每当你攻克一个难题、提出一个独到的见解都记下来,这是你学术诚信的证明,是你自信的源泉。

爱因斯坦曾说过:“不是我聪明,只是我和问题周旋得比较久。”在这件事上,你和老师的能力是不对称的,你拥有发现错误的能力,而其他同学和老师没有。这次“吃亏”,恰恰证明你站在了认知的更高处。

孩子,那一分是试卷上的小小缺憾,而你获得的洞察力,却是人生考场上最珍贵的满分。这,就是你的“非对称优势”———当他人还在为眼前分数斤斤计较时,你的目光,早已越过山丘,看见了更广阔的天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