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Oaxaca的Church of San Domingo de Guzman开始写这篇文章。
2010年8月份,我怀揣着兴奋和憧憬来到了美国,记忆中自从踏上美国的国土,我就没有想过留在这里。期间,从学校到工作,生活和思想经历了很多也有过摇摆。
记得刚到美国,飞机降落时,印象最深的就是所有的房子,一个挨着一个,秩序并且相似。后来到其它城市,发觉不管到哪里,街区和房子的风格和样式基本上大同小异。吃的,也是一样。虽然这里有很多各个国家的饮食和餐厅,但是因为高度标准化的原因,大部分市场上能买到的食材都是从那几个FDA认证的供货商进货,所以尽管去尝试不同国家的餐厅,食物的本味,不尽相同。加州的番茄和纽约的番茄,尝起来是一个味道。或者说如果我开了家餐厅,也许我餐厅后院的蔬菜是全世界最美味的蔬菜,但是不能入菜,因为法律不允许。就算我自己想去种菜,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买到的种子,也是通过“改良”标准化的种子。肉类也是如此,记得第一次在美国吃鸡肉,鸡肉之嫩滑,前所未有,但是又没有鸡肉的味道。后来在超市见到鸡胸肉,是我之前在中国见到的鸡胸肉的两三倍之大。
这种高度的标准化,是工业化对生活影响的延伸。一方面生活虽然富足,但是每个人的生活,就如同公式里的数字一样,一尘不变。连同最基本的食物都成为了标准化流水线上的产品。这种标准化可以推演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就造成了食物百家一味的局面,任何想在食物本味层面的改变,都或多或少被法律所限制。
再后来,我注意到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美国,没有街边小吃摊。尽管纽约有,但是你去看看就会发现,每个小摊卖的东西都是一模一样的。所有的小摊,沦为了大食品工厂的分销商。甚是可悲。虽然在美国,工作各方面还算稳定,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丢掉了工作,也许最后的救命稻草就是到街边摆个小摊,最起码还能让自己和家人有口饭吃,但是在美国,我这样做的话,警察会把我送进监狱,倾家荡产。记得原来国内早几年,经常听说城管和小贩产生冲突甚至出命案的事件。现在越来越少,后来小贩和城管达成默契。这中间,如果没有小贩的抗争,也就没有今天城管的非暴力执法和小贩的生存空间。在中国,最起码小贩们还可以抗争。在美国,抗法估计只有吃枪子的份了。
去找工作,大部分的体力劳动要么只要年轻人,要么over qualified。社会法律发展到最后,剥夺了一个穷人最基本的养活自己的权利,我对此表示不屑。现在的美国,贫富差距之大,整个社会,系统化地歧视穷人,通过税法等等,把他们赶到一起。看看芝加哥南部,底特律还有许多其它地方的黑人区,小孩子的生活状态,人们的生活状态。很多孩子们去上学因为那是他们每天唯一的饱饭,就算是饱饭,也是工厂流水线出来的垃圾食品,拿到学校加热一下。每年都有很多未成年人被枪打死,生活没有希望,大学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记得去年回国的时候,我们家楼下有一个卖甘蔗的小贩,虽然看样子像小儿麻痹患者,但是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在我们家楼下卖甘蔗卖了好几年。我看着他,想想如果他在芝加哥的话,也许最后只能天天住在红线上,流落街头,要饭为生。
再比如说,在中国很多夫妻店,白天卖小吃,晚上门一关,一家人就住在里面,因为这样可以省钱,更是一家人赖以为生的根本。而在美国,这个是不行的,因为商业用地不能和居住用地混用。如果你住在自己的小店里,别人看见了会举报你。随着商业地价和法规的繁复化,在美国想开一个自己的小店,没有五六十万美金,就不要想。中间政府还规定了一系列的繁复的审查,收费和手续。最后,也就只有那些大的连锁企业能够负担,一方面因为财力雄厚,另一方面因为他们的店面设计从头就是按照法规设计的,所以摊平之后,成本就非常低。
很多人说,法律这样是为了公共健康等等,我看,是因为这样的法律会帮助大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因为没了小商贩,大家就只能去超市或者连锁店买东西吃。而超市和连锁店也是唯一能够有能力和资本符合法律法规的。对政府来讲,小商贩又不好管理,没法收税。一举两得,政府和大资本一起欺负穷人,以法律的名义。再加上企业和政府一直宣传所谓的小商贩卫生不达标,以公共卫生的名义,给大家洗脑。最后便造成了如此的局面。这种系统化的剥削,比以前的的资本主义厉害的太多,参与者不仅仅是资本家,还有那些领着高工资,聪明的麦迪逊大街的营销大师,外加那些象牙塔里的学者,教授。这种全方位立体的推进,不知道会把我们的社会推向何处。打心里真心希望中国不要走美国的老路。最起码,还能让大家有些饭吃。
文化层面,就得谈谈消费主义。消费主义对整个美国社会形成的影响深入骨髓。不仅仅是美国,消费主义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想想看我们这个时代,是人类文明几千年来前所未有的时代。上古时期的英雄,我们有荷马,我们有秦皇汉武,后来我们有屈原,释迦摩尼,耶稣,老子,再后来,我们有莫扎特,贝多芬,毕加索,萨特,披头士,顾城,北岛,等等。。。今天,我们有乔布斯,马斯克,马云,王健林。历史上第一次,一个时代的人民全体膜拜商人。商业对我们的影响之深远,不可想象。对人类后续时代的影响,我是持悲观态度的。
自从Victor Gruen在1950年代美国设计了第一个shopping mall(购物中心)之后,这种新型的社交,社区中心便开始遍布全美。所有人的生活和社交都开始围绕着购物中心展开。而原有的社区中心也渐渐地死亡。城市的规划也围绕着购物中心展开。Victor后来直到死也后悔无比,因为购物中心摧毁了小商贩,摧毁了人们的社交生活,还有人们的居住环境。购物中心对美国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影响是深刻的,是不可逆转的。
在消费主义的催生之下,个人主义应运而生,因为个人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标榜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这种不同所衍生出来的首先就是衣食住行的不同,对个性的追求直接反映到了物质和生产力的过剩。紧接着,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开始对人们的关系进行解构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孤独,为什么离婚率越来越高,我的理解是这样的。想想过去,每个人人生中的第一个裤子,很有可能是妈妈亲手制作,哥哥或者姐姐穿过传下来的。如果裤子坏了,那就赶紧拿来补一补。这中间,物品不仅有对人之间感情的联系,又反映出一个意识,那就是如果东西坏了,我要修。可是,这种生活状态,是消费主义的天敌。现在,没有人再会去想穿别人穿过的衣服了,因为那个不代表我,或者因为那个不干净。如果衣服坏了,那就重新买一个。而且更关键的是现代的这些营销大师,给大家灌输了一个致命的概念,那就是你现在这个产品用着不顺手,是因为你还没找到适合你的产品,而新的产品,总是比现在的更好。这种思维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总是可怕的。如果两个人感情出现裂痕,是因为两个人不合适,那么新的那个或者下一个肯定更适合你。我现在想想,我的父母,之前闹矛盾也有很厉害的时候,但是度过了那段时间,现在感情越来越好。我想说的不是每个人不管怎样都应该一直在一起,而是有时候,两个人的感情要想更加亲近,亲密,就必须经历很多磨合,磨练,甚至争吵。没有经历过战斗的友谊,怎么能称得战友。而消费主义对人的关系的解构,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消费,但是让人失去的可能是人最本真的东西了。
在美国这么多年,孤独感总是时不时地从心里涌现出来,记得前年有一次,在项目上吃中午饭,午饭吃的是沙拉,突然有一瞬间,心理很想自己的母亲。慢慢地,回乡之情也越来越浓。
很怀念三两好友,促膝长谈,品茗论道,谈天说地。很怀念不用打电话预约,出来撸串的日子。有时候想想,之前觉得国内人际关系复杂,美国人际关系简单,但是没有看到这里的一体两面,正是因为人之间关系近,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东家长西家短的琐事。也正是因为这些琐事,人和人的关系才得以联系。想想美国,很多亲兄弟姐妹,也许一年到头也见不到一次,父母子女吃顿饭就算见了面,总体来讲,这里人生活比较独,我不是很喜欢这种文化。思来想去,咱还是比较爱热闹的人。这种蜻蜓点水,泛泛之交的生活,还是摆了。世界上的文化,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特点,最重要的,还是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和社会。
所以,我决定离开美国,开始我生命中新的一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