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人生赢家”来形容娜塔莉·波特曼,一定不会有人反对。
童星出道,18岁获得金球奖提名,23岁获得金球奖最佳女配,并入围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后出演《黑天鹅》,一举拿下奥斯卡小金人。
而这位颜值完美演技爆棚的女神,还是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学霸。
就是这样一个“女神级”的人物,在回哈佛的演讲中,竟然透露自己非常“不自信”,曾在教授面前崩溃大哭。
如果她一直以靠高颜值停留在演艺圈,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看到那只在沉默中爆发的黑天鹅。
她的敢想敢做敢于尝试,让梦想照进了现实。
但残酷的真相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想太多做太少,是大多数人的日常。
你不会成为职场的最底层,但走入精英阶层又永远是个梦。在平庸和中等中度过的职场生涯,可能因为你得了现代职场的通病——陷于舒适圈的职场厌倦症。
职场厌倦,又叫职场枯竭,会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慢慢产生。在度过了和公司情投意合的“蜜月期”和融入公司角色的“适应期”之后,很多人都会对工作产生倦怠感。而产生厌倦感的根源,很多时候产生于逐渐被熟悉工作的“舒适”困住了手脚。
人有一个强大的“心理舒适区”,在这个区域内活动,我们会感到惬意和自在。
而在职场上,长期“坚守”在这样的一个封闭的区域里,人往往会变得心安理得、得过且过,失去学习新东西的干劲和热情。逐步沦为“平庸的自己”。
重复性工作 也可能是温水煮青蛙
重复性工作最容易滋生混日子的舒适感。
现代社会的大量职业每天都在完成“重复性工作”,在度过和公司打鸡血般蜜月期之后,日复一日的写策划、对报表、敲代码会让很多人都会对自己的前途产生迷茫。
要一直做这项工作吗?不做这个又能做什么呢?
对前途的迷茫会让很多人失去前行的方向,难以跳出舒适圈。而当不知道未来在哪里是,在现有工作上安稳度日就成了规避风险的最佳选择。久而久之,“不想改变”就变成了“不能改变”,因为在你心安理得沉于现有舒适圈的时候,其他人早已做出了改变,让你失去了“跳出热锅”的机会。
不想成为被温水渐渐煮死的青蛙,重中之重是寻求改变。但改变不应盲目,反思一下过去的工作生活,只有当明确自己“发病”的症结在哪里时才能高效的对症下药。盲目的进行自我调整不仅会导致顾此失彼,还可能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技可以傍身 但一技绝不够用
世界上有很多“铁饭碗”的工作,有人说,考到一直资格证,舒舒服服一辈子。但是如果想在一家公司、一个行业活到top1%,跟紧公司的方向和步伐是大脑中必须长存的意识。
张一鸣曾说,今日头条的HR都会写代码,如果你供职于一家互联网企业,是否应该补充下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趋势?上下班的刷微博和朋友圈的时间足够阅读完一篇深度文章,关注几个行业领头的微信号,即便不能站上“风口浪尖”,至少也能不被时代落下。
机会永远只给做好准备的人,那些职场上看起来从来不会疲倦、一直有效加班的人,背后付出的也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努力。
学习新领域的课程、参与培训或考取证书都是自我进步、跳出舒适圈的方法。很多人都通过管理课程和和休假时间提高新技能,也在课程中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
身边的朋友 不一定是职场最佳伴侣
在变化多端的职场,人们经常会求助于身边最可靠的人,而寻求安慰。但在职业发展上,最了解我们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羁绊,而不是助手。
寻找新发展需要在熟悉的人际圈外构建新的人际网络。通过向外延伸,可以获得新想法和工作机会,陌生人往往能帮我们看见自己的未来,一语道破舒适圈中的迷茫。
丹尼曾是一家外企的销售主管。当他向从学生时代就建立深厚友谊的朋友寻求建议时,对方朋友立场的过度保护使他在职场上常常处于“不自信”或者“自负”的状态,而这极大抑制了他的成长空间。
从这种恶性“共生”关系中走出,得益于丹尼在一次会议上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一家上市公司的投资人。
这位投资人才职场共事的角度发现了丹尼具有成为总经理潜能的人,双方建立了既亲密又互相独立的工作关系:投资人知道丹尼需要学习的领域,丹尼也需要从投资人身上学习东西。相比于丹尼和之前的老朋友,与投资人建立的新友谊对于他的职业规划有着更强效的作用。
勇敢走出现有交际圈,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电梯间里直接一句“早上好!”会显得太生硬,但如果在会议结束后主动向感兴趣的人讨教问题或交流观点,又有谁会拒绝呢?
想改变职业规划 请先尝试“改变实验”
很多人囿于舒适圈的原因是缺乏一条清晰可见的职业规划线。
对自己的未来持“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不仅会让事业了无突破,也会大大提升对重复性工作的接纳度。
找到你喜爱的、擅长的、社会需要的和你已有投入事情的交合点,你将迅速定位自己最合适的职场发展路线。
而如果在深思熟虑后有改变原定职业规划的想法,在做出行动之前,你需要一段时间的提前“改变实验”。
不少成功转型者在进入新职业前都已与其进行较长并深入的接触,新职业身份最初有可能只是业余时间的“第二职业”。在保留现有工作的同时对想涉足的新行业进行一定的尝试的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在不牺牲现有工作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尝试新的专业角色以避免我们过快跳入一个全新领域。
我的朋友唐唐之前是一名急诊医生,在她产生离开医院做自媒体的想法之后,她开创了一个公众号,不定期更新一些文章,来检测自己能否长时间接受这项可能的新工作以及产生的效果。在公众号收获了上千个关注,文章也被一些大号转载之后,她才正式从医院辞职。
尝试转换职业时最常犯的一个致命错误,就是迟迟不迈出第一步和突然迈出一大步。发现梦想职业的唯一方法是行动和尝试。否则,它们永远只是幻想。
而如果你依然无法找到跳出舒适圈的有效办法,不妨试试下面这个“土方子”。
找张纸,把“想跳槽”和“不想干了”的日期和原因不定时记录下来。
比如这样:
4-1:想辞职,突然不想干了
4-7:还好,今天有个还蛮有趣的事情
4-10:什么破活儿!不干了!
4-13:领导今天突然跟我提了晋升,再试试吧。
4-16好烦,又是做一样的事情
4-18:拿到奖金了,开心。
等累积了15次或者20次的时候拿出来看看,相信那时候,你就知道自己是该辞职,还是留下来了。
不一定要做第一只跳出去热锅的青蛙,但千万不要做最后一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