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我读的第二位大师关于描写美食或者食物的书,作为一个“吃货” 不仅需要探索各种美食饭店,看关于吃的书和吃的电影等都已经变成了日常。
第一本是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 ,当然关于美食的书太多了,但是文人雅客所写的吃就别有一番风味。关于美食从书中获得的直观感受大概是在儿时读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茴香豆,别人都记住了孔乙己的迂腐与没落时代的腐朽味道,而大概只有吃货回对茴香豆念念不忘吧?还有《百草园与三味书屋》 ,各种小果子的名字在脑海中回旋,有的是我小时候也吃过的野果,有的我到现在也没有机会品尝。其实从很多小说或散文中都能看到美食的影子,比如《落花生》 ,这么多年我都忘记作者是谁,但是书中描写的关于收花生,煮花生以及生花生的味道我从未忘记。
好吧,言归本书,汪先生笔下的各种吃食都是我品尝过的,所以对于他描绘食物的细节与味道感同身受,还有汪先生对于美食的“执念” 或者说领悟也是我所企及的。首先,汪先生去过很多地方,对于饮食文化的差异有独到见解。他说: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比如豆汁儿,这是现代社会大部分人都不太能接受的味道,可是他就因为味道独特,咬着牙也喝下去了,然后还咂摸滋味儿,再然后就爱喝了。还不如香菜,有一句话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爱吃香菜的,一种不吃香菜的。我是属于爱吃的,觉得菜里,汤里没有香菜就不好吃,甚至直接涮来吃。而对于不吃香菜的,引用他们的话说就是——臭大姐味儿。汪先生本来是不吃香菜的,但因为一个小小的打赌,吃了满满一碗,后来就变成爱吃香菜了。我真得很佩服他。因为口味对于一个人来说真的太难改变了。
那为什么又说他对食物有着执念呢?因为我父母是不吃荤腥的居士。荤腥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荤是五辛:葱蒜韭菜一类,腥是所有有生命的肉类。在五辛当中有一个薤,这个困扰了我很多年,到底是什么东西,有的说我国没有,是原来古印度的一种有味道的东西。但是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就是藠头的一种,南方会腌来吃,我吃过,有点像蒜,但没有那么辣。原来是这个东西啊,我恍然大悟,是因为作者对食物的执着,看了好多书,才明白了——《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不说葱上露、韭上露,是很有道理的。薤叶上实在挂不住多少露水,太易“晞”掉了。用此来比喻人命的短促,非常贴切。同时我又想到汉代的人一定是常常食薤的,故尔能就近取譬。书中这样说,谁看着试还在琢磨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好不好吃呢?大概只有真的“老饕”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