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这个暑假与老师们共读王博士《数字时代的教与学》,聆听陈蕾老师对本书的独到见解。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取得了飞跃的进步且应用在各个行业,可以说当前各个行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就教育而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有其前所未有的意义和价值,它对课堂带来的改变也是必然的。而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而有别于其他学科。在现代生活中,美术作用不仅存在于展厅和博物馆,它的作用更多是渗透到人类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美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美术学科的特殊性,培养具有健全高尚人格和较高审美趣味的学生。所以在一方小小的教室内,仅靠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要将课本与多媒体技术充分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要从艺术视觉走向艺术审美,就需要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融合。可以说,美术学科是一个非常依赖信息技术的学科。然而从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课程的整合依然存在许多的问题。以下是我对本次共读第一、二模块中一些粗浅的感悟。
一、“鸡生蛋”?“蛋生鸡”?
作为一名萌新教师,在进入现在的学校之前,我所认为的信息技术教学仅是会熟练制作和操作PPT。当踏进中山小,才算真正触碰到现如今教学中先进的、领先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因此在刚工作的那段时间,我的想法开始产生转变,我认为一节好课要能运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此,我设计了《找果子的刺猬》一课,从头至尾,我运用了自制的视频动画、GIF图像展示、3D建模以及希沃白板中各色华丽的功能,制作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精美课件”。课堂上,孩子们情绪高涨、气氛热烈,似乎都没有“冷场”的时候,可是每每上完课心中总有种不尽人意的感觉。这节课确实是一节趣味性十足的课程,孩子们也通过一系列信息化手段快速地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也通过3D模型全方位展示了刺猬的形态特点,弥补了不能亲眼所见的缺憾。但是脱去信息化华丽的外衣,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还是一节老套的常规课程,甚至由于信息技术使用过多,占据了课堂时间,教学重难点反而被弱化了。造成孩子们呈现的作品单一,没有亮点。
陈蕾老师在共读的第六讲中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学校要求你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融合课,你是会先考虑技术应用,还是教师学设计?
这个问题似乎点醒了我。当时我脑海浮现出的答案也是“先考虑教学设计”,可是真当备课时,却又本末倒置,典型的“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我在自己美术学科的备课中,便经常陷入“精美有趣的课件能增加课堂趣味性”的误区,然而学生在课堂中仅仅是感到低层次的“趣味”,而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感受“学”与“得”的高层次认知。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也需要做到“放下技术”,回归教材,先思考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让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所服务。
二、为课堂教学做“减法”
“为什么我们非讲不可?”这句话使我受到极大的触动。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当孩子们习惯了独立思考,用智慧和思维解寻找答案,又有什么问题是不能迎刃而解的呢?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求知的路,“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就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我们在课堂上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代替学生的自我奋斗,以自我的感觉来取代学生的感觉。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一节课上,为了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制作作品,教师的授课被压缩在15-20分钟。因此每一次上课,特别是公开课,我总是在与时间赛跑,深怕哪个知识点没讲好,没讲透。甚至压缩了与学生互动提问的时间,为了呈现“完整”的课堂。早在1632年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就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可是几百年过去了,我主流的课堂仍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要做到少教多学,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教知识不如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但这仍是纸上谈兵。如此的美术课堂少之又少,在我心中甚至没有一节“标杆式”的课程为之研讨探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老师、学生、课程……具体要如何操作与实施,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