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使徒行者2》(8.10)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抽空去看了一下《使徒行者2》。一方面对多年来一直很支持TVB的电视剧和电影,另外对几位影帝戏里戏外的表现都很是称道,也是特意买票去支持一下。跟豆瓣上的键盘影评侠们不一样,我看电影,写影评都没有任何批判性思维,只会欣赏好的东西,觉得不合胃口的,我就忽略了,在此只谈谈自己觉得不错的地方。

关于电影的题材,一部电影应该是围绕一个立意也即导演或编剧要表达的价值主张来打造。为了表达立意,导演通常需要围绕一条主线,当然也可以有多条小的分支来讲述整个故事,通过故事过程的叙述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描述来烘托立意。对于成熟的电影制作团队来讲,这些东西都是基础。虽然这种表达兄弟情谊题材的电影在香港已经被拍得烂熟于大众之心,即便早已猜到了结局,但是今天这部电影仍然让我感动得一塌糊涂。回想起来,正是导演在电影最初的铺垫,交代了两个孩子一同快乐长大并遭遇不幸的经历。才让人有感于这份兄弟感情的深沉和无私,有感于感恩之心力量的强大。可惜这份感动只能在电影院收获到,在现实的世界里,这样的兄弟情谊越来越稀缺了,要么被误读要么被埋葬。再怎样好的题材,也只能在屏幕上展现,赚取暂时的眼泪,而不能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因为我们没有勇气为兄弟两肋插刀,没有底气为兄弟弃身边的亲人不顾。情怀终究只是一种情怀,但是却是每一个人内心所需要的东西,所以即便是同样的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表达,让旧的立意焕发新的亮点,所以导演做到了,让我感动了。

做产品其实也一样,虽然大家都觉得灾害风险洞察本质上就是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做了一次重新包装,顶多是一次升级罢了,只是换汤不换药的行,似乎单独提出来做产品的立意出发点并不充分。但是老板决定要做一定有他的理由,当然我也找到了越来越多要坚持做下去的理由,因为这就是一个旧题材焕发新亮点的机会。产品的定位是关键,我们的用户不再限于气象部门,而是基于气象部门,逐步延伸到应急部门、国土部门等等更多的职能和机构。产品的形态从关注业务支撑重点转向关注服务支撑。在这样的定位下,我们要对原有的产品做出更多延伸,甚至可以说是颠覆。让系统变得看起来更简单是第一步,原有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更多从业务实现角度出发,基本是为了完成业务目标做的数据层面的查询和展示,当然有一些所谓的分析和模型,只是将结果输出,并没有太多关注系统的可用性、易用性和业务产品的质量。而这些地方正是灾害风险洞察重点需要突破的地方。

提供操作更简便的系统,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就是灾害风险洞察的立意所在。基于这样的立意,首先是要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流程框架,以灾害风险大数据库建设为基础,以灾前、灾中、灾后的监测预警评估为主线,以产品为价值载体打造灾害风险洞察平台。业务层面上要充分整合短临、灾害风险评估、气候预测的成果,但需要对业务成果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不断强化,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障输出更有价值的产品。同时摒弃原有业务系统老套古板的交互设计方式,以更智能,更便捷,更美观作为交互设计的原则。技术的整合和升级也是灾害风险洞察的一个特色,虽然不是目的,但是作为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于大数据应用落地、物联网感知的的应用,深度学习在模型算法的植入,遥感应用以及三维展示的延伸都需要逐步渗透到产品之中,从而建立壁垒。最稳固的比例是市场、业务、技术、人才持续优化,逐步建立起来的优势,这些优势都是动态的相对,所以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坚持原则,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并不断优化,把追求极致作为一种习惯,追求极致才能让产品更具创新,更具优势,就像片中对魔方的极致练习,造就了别人无法企及的境界。

当然《使徒行者2》所传达的其他东西,并不突出,这反而是我欣赏的地方,主题专注。虽然前阵子看的哪吒也备受好评,里面传递了很多正能量的东西,很受观众的喜欢,但是在我看来,传递太多的东西,会给人一种散乱的感觉。当然电影始终是一种比较直观的信息表达方式,这背后的逻辑,不一定让所有人都接受和理解,看着过瘾就好,该笑就笑,该哭就哭,这就是电影应该有的效果。产品的表达同样要张弛有度,复杂的地方应该尽可能有深度,让竞争对手望而却步;简单的地方应该尽可能傻瓜,让用户轻松愉悦,这才是产品应用的态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