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读文学作品需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须知优秀的作品是时代的缩影,倘若只从当今的角度观看,不但苦涩无味,还无法悟出道理,真是可惜了作品,也可惜了读者本人。
胡适先生提出文学改良需从八事入手,此八事现在看起来你也许心中毫无波澜,那是因为我们现在已经用的是白话文了,而且潜意识中理所应当就该这么用。但这一提出在当时却非同凡响,鞭辟入里。在当时新文化与旧文化冲突之际,这便是“破旧立新”的宣誓。
之前有粗略的听说过先生的提议,觉得很多地方过于偏面极端,直到认真读过先生所写的《文学改良刍议》后,因自己的浅陋无知而误会了先生,真是罪过。读后颇有醍醐灌顶之感。
一曰须言之有物;
这里的“物”指情感和思想,胡适先生比喻很贴切,
对于情感,他说:“文学之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一潭死水只是空费笔墨还吸引不了人,好的文章是能与读者产生共鸣的,如果文章没有情感,何来共鸣一说。
对于思想,他说:“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文学要与思想相得益彰,彼此升华,文章才有可读的道理,也才有可作的价值。人是渴望上进的,若无营养,如何增长见识,提高认知。
是啊,徒有一个美丽的躯壳,没有灵魂和脑筋的人,没有情感和思想的文章,有什么用呢?当今作文也该如此,真情实感与思想认识极为重要。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这是文明进化的公理。各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以历史进化的眼光来评判,决不能说古人的文学都胜于今人。所以,现在的时代,当作属于现在时代的文学。
三曰须讲求文法;
作文不能拖泥带水,结构要张弛有度,是作者的基本素养。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这个是根据当时社会现状提出的,以此来激发少年应有的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之志。若一个国家连年轻人都是不停发牢骚之音、感喟之文,这个国家还有救吗!从胡适先生批判这一点看,我认为这是由文学改革到思想改革的过渡。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青年不仅是现在,更是未来。正如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这无疑是年轻人该有的样子!
五曰务去烂调套语;
这是胡适先生倡导要书写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滥调套语的人都是懒惰的不肯自己创作描述的人。
六曰不用典;
这一条最受攻击。但其实胡适先生说的是狭义的用典,而不是我们现在用典这种修辞手法。他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个个在理。
七曰不讲对仗;
“对仗”是胡适先生不推荐的,不是前文的“不用”、“不作”,而是“不讲”,可见先生用词严谨。
胡适先生称赞了老子、孔子之文,夸其对仗“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然后说后世文学佳作终鲜,认为是格式束缚了创作的自由。随即提出对仗这是次要的,人们不应该过分注重的观点。可见,胡适先生分析很客观。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提出“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断言白话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正宗,也是将来文学必用的利器。这真是先知般的预见。我们现在的的确确普及了白话文,胡适先生真是目光长远。
看完这十页文章,我感受到了胡适先生的思想深刻,目光长远,见解独到,和其温文尔雅、谦逊有礼的文人风骨。从题目中“刍议”二字和文章结尾说可能矫枉过正的部分,如此有才的知名人士还能如此低调谦虚,真的是让人敬佩。他的这种“高调做事,低调做人”彰显了中国“礼”的本色。
不得不说,胡适先生所提八事在当今仍有深刻意义,越读越佩服。他向大众提出的这些当时文学的弊病在今天也可看作是建议,我们现在写作仍可以用这些建议,如果文学革命没有成功,或许我们现在还在用文言文吧。
胡适先生作为新文化运动“首举义旗之急先锋”,他对文学革命的贡献是不能、也不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之中的。正如欧阳哲生所说:“胡适的“暴得大名”是建立在他的早期新文化成就的基础之上的。胡适为新文化运动做出了贡献,同时新文化运动也成就了他。
胡适先生是近代屈指可数的思想家,现在的社会环境与胡适当时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相比有了很大进步。
独到的眼光,直击弊端根基;
超前的思想,至今仍在闪烁;
谦逊的态度,尽显文人风骨;
隐忍退让而不辱身,追求自由至死不渝。
平生不降志,危险不曾屈。
文学改良当旗手,文化运动做先锋;
提倡白话,功在春秋;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适之先生,实乃中国才子之榜样!
(2021——胡适先生诞辰130周年,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