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觉普法师
我们再讲一次,听好了:
1.看着自己入睡——这句话重点在“看着”。什么叫看着?就像镜子照住,一点小动静都清清楚楚。
当我们的心关注某个点的时候,注意力也随之转移到这个点上。也就是说,人的注意力与心理关注点是同步的。关注是第六意识的特色(观察、注意),而注意是第七意识(一知、专注)即意根的特色。当关注点与注意力重合的时候,人就会处于自然高度专一的状态。正如看着自己入睡,“看着”就包括了注意与专注。这本身就是一知,就是警觉,就是净念相续,就是相似净光并处于衔接净光状态。
在此状态,自然警觉;在此状态,自然无妄念;在此状态,自然安住;在此状态,自然明晰;在此状态,自然空灵。
你看看,这就把那些花花招式全部概括了。你看了前面的那么多花花,看出来没有,前面那么多内容,就是一句话,看着自己入睡,就是那么简单。如果认为简单了,你可以用几年去研究关于睡眠的道理,关于身体结构与睡眠的关系,关于睡眠的复习等等等等,你还可以写出很多论文,然而,对睡眠的掌控,你仍然处于未起步阶段。当你失望了,认为自己不行了,有一天再听到看着自己入睡这句话,突然明白了,就是看着自己睡觉,然后一实践,好算有点体会了。哎呀,就那么地把。耽误了很多年好算会了,那还算有点福报的。
2.注意即将昏沉的瞬间,这是一个交接点。一旦契入法性光明,反应过来就要认证。这个不详细讲,上面训练有了进度再说。
3.还有一个妙招,把白天当做梦境和中阴境界。训练的方法就是身口意学佛,至于能深入到什么程度,跟我们自己对法的领悟与做功夫的努力程度有关。我即佛,佛即我,一切境界皆我净土,一切有情接我净土眷属。一切显现如幻,一切生而无生。不是口号哦,是检验我们心在何处。假若一个所谓的修行人,不能看到自己当下的心处于什么状态,不能将所学用于转化心相续,那么,他所造作的一切都是在浪费生命。
大乘佛法视一切之物质,皆是随其心量大小而变现——念念自阿赖耶识之种子一时变现的。大小方所也是随其心量,可小而无内,也可大而无外。说大说小其实已经有了限量,无量就是无有限量。说极微也是为了破斥执有。一切原本显相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嘛。除了心量,不可能在什么地方再见到心外的显相。
所以对修行人来说,直达本源,才能真正万化在乎心。一切事物地水火风等,都是一念无明而起,随无明所转动,因而形成世界。有情在世间彼此妄见外境而互相争夺,世界便风云变幻。不仅世界是无明妄动,此身心也是妄动。而行、住、坐、卧,观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迁流,亦是依无明妄动而建立。但细观察下去,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动相虽有多千奇百怪,但其体性是无二的。犹如佛陀所举交芦的例子,外境与心的妄动是同时生起,心生法生、心灭法灭,甚至心之动念,生、住、异、灭,亦是妄风所推引,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当体全空,没有实体。
明了此空性,十方世界乃至一切众生生而无生,以此明了幻化非真而超越环境。故此生生不已,大做梦中佛事。
2012端午深入讲梦修
讲到梦修,初机梦修者要学会转化梦境。首先是知梦,知道是梦了,就知道梦中的身体不会受伤,而梦境也可以被转换。既然知道一切依心建立,那一切也可以随心变现。因十法界由心想生,常存什么心量即变现什么境界,故将梦中有情转换为净土眷属,梦中境界转换成净土境界,将一切顺逆境界视为成长机缘而观修,不被梦境约束,要空就空、要有就有,如此训练,就可以在梦境中参悟如幻,不迎不拒,领悟心物一元之妙理。在训练中进入睡梦中阴之非二元境界时,若能忆起教法,或反应过来可背诵心经,即可能在忆起教法或背诵心经的过程中悟入而获得解脱。如果对法领悟不深入,至少记得在梦中意识到是梦境时,可以持咒,忆念净土,转化周围的“人”和事等等。
首先,欲看穿梦境,在白天就要随时训练自己,暗示正在经历的一切是梦境而不执以为实。这样,当认知梦境的惯性在梦境中发生作用的时候,你将认知梦境。而梦境一旦被认知,我们将从平时的模糊梦境可切换到清明梦境。因为真正能回忆起教法而认知梦境,明了意识就参与进来了,这就意味着深沉意识与浅表意识的沟通。通常梦境中都是深沉意识在起作用,一旦暗示自己这是梦,明了意识就在梦中现起了。于是便会进入身睡心不睡的状态,由于清明梦境没有粗重色身的干扰,你甚至会感到这样的梦境比白天还清醒。
梦中知梦的训练,本身就涵盖了微妙深意。对破除梦境的训练来说,任何情况下,要知道心在做什么,这就是洞察力。因为梦境是深沉意识在工作,这就需要入睡前要作意——我要知梦。认知梦境不仅仅是看着身体睡觉那么简单,你就看着身体,你看看做得到吗?要睡着的是谁?能看着的又是谁?如何才能做得到看着自己入睡?开始很难做到,但坚持训练,无论怎么不容易都是值得的,因为习惯认知梦境和转化梦境,不仅能整理深沉意识潜在习气,而且能帮助有情养成惯性,在中阴境界认知中阴。
训练知道梦境,不是说我知道是梦就完了,由于梦境中色身的障碍很小,梦中一旦知道是梦,就可训练随心变现梦境,转化境界,这才是关键。这个时候应该回忆起教法,对自心进行训练。既然一切由心,那么一切便可随心变现。看看我们是否能做到转化梦境,检验我们的心在什么状态,是否真正相信一切唯心,你心力足了,一切梦中境界皆可随心而变,因此领悟唯心唯识的妙理。我们可以把梦境中的一切人(包括其他有情)、事、物转为清净,这就犹如白天的观修一样,而梦境中一旦专注用心,一切真会随心变现的。如你看到的任何众生,有可能是令你恐怖的形象,你皆可以将之转化成佛菩萨。你所在的任何境界,皆可转化成净土,如此,转换梦境中阴形成惯性,当中阴境界现前时,即可随心转换境界而把握自在。行者在平常的训练中,就要如法要求自己,在日常百忙不起贪嗔痴而观修转化一切,否则习气在梦中现起,还会被习气打败,那是平时就没有转化观念,那样的训练是失败的。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强调的是微妙念佛的训练。一个时时刻刻把自己观修成佛菩萨的行者,是不会任由贪嗔痴习气惯性演化的,除非掉链子(忘失观修)了。微妙念佛同时配合深刻的追忆训练,对习气惯性予以自省与定性,就不会在梦境中迷不知返。
其次,能认知梦境与领悟睡前与梦境现起之间的“间隔”,是梦境训练的高级层次。犹如对法性的无明,梦境现起前的“空白”对众生来说也是无明。其过程与临终至中阴身现起前的程序大致相似,只不过要简单些。当然不仅睡梦如此,甚至平日里强烈情绪之间、身体极度疲惫到恢复感觉之间,甚至念与念之间都会经历类似“空白”。
通常,梦瑜伽的姿式以吉祥卧为佳,也可以平摊放松,行者暗示自己稍微敛息,这样看着自己的心融入更细微的状态。虽然闭目,眼睛却“看着”前面或向上投视,但注意力在心间光明点,这样就自然安住于心间。用一知轻轻带着认知梦境光明的设计(作意)看着自己入睡。心态清晰、空明、安住而不落对待思维。
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从小虫子到一切有情,法性光明皆会出现在其心上,而能否认知,是心智与福报是否成熟的问题。当此无实无虚中的“知”在梦境法性光明现前时对其认知,瞬间法身之禅思将会显现。但前提是对一知的悟入,此一知是能反过来见证见、相二分(看着一切而不被一切所染)的觉识,它一旦被提炼出来而不昧,就能在梦境光明显现时对其认知,这样,梦境无明将被穿越。行者之前因认明觉识“一知”,并进行有素训练,用此一知进行认证梦境光明,此一知在临睡前与意境中作意,就是能认证梦境光明的证自证分。若没有对此一知的悟入,梦瑜伽是不会成功的。
已经能够把握一知的行者,一旦在“无意识”的深睡(0点)中认明清净光明,此光明将会保持在整个睡眠中而令行者保持禅修状态,若在此状态中,安住于清净光明中而不起习气反应,此人便能安住清净光明本性。通过训练,行者能随心生起或不生起梦境,并在此训练中降服习气,将一切境界转为清净。
任何人,在其睡着到梦境出现前,都会经历一段呼吸微弱甚至感觉“消失”的过程,对常人来说这个过程就是无明,当进入梦境的时候,他“不知道”怎么来到“这里”的,那是因为0点被“无视”了,因而有梦境隔离之迷。除睡前作意,或者行者可利用音乐等在那个时候“唤醒”一知,认明清净光明。有生之年中无论努力追求过什么,都没有追求道来的殊胜,若于有生之年反复训练,无论经历何种磨练,对道的体悟皆作为生命的首要目标,这种训练是值得的。一旦无明被穿越,死亡的幻觉将不复存在,因为生命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原本状态已经被认知,中阴的黑暗不复存在,死亡也从未发生,以前的迷失只是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