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二十四史》(三百八十二)

《二十四史》之《史记》:总第三百八十二篇,《史记》第三百七十九篇

史记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原文摘要:

十二月,文帝下诏说:“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准绳,是用来制止暴行和引导人们向善的工具。现在犯法的人已经判罪,还要让他们无罪的父母、妻子、儿女及兄弟们连累治罪,还要被收为奴隶,我很不赞成这样做。希望你们再商议商议吧。”主管刑法的官员都说:“百姓们不能自治,所以需要制定法令来约束他们。无罪的亲属遭受连累,和犯人一起收捕判罪,是为了使他们心里有所顾忌,让他们不敢轻易犯法。这种做法由来已久,还是保持不变的好。”文帝说:“我听说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量刑正确百姓就心服。再说治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要靠官吏。如果官员既不能引导他们,又用不公正的法律来处罚他们,这是反过来加害于民,逼其造反的做法呀。这怎么能够管理百姓呢?我看不出这样做的好处。请你们再仔细地考虑。”主管官员听后都说:“陛下对百姓施加恩惠,功德无量,不是我们这些臣下所能做到的。我们谨遵皇命,废除一人犯法牵连全家的法令。”


心得体会:

这一段主要讲了文帝治理国家,改变法令的事情。文帝知道了当时的法令是“一人犯罪,他们的家人也要受牵连”,文帝觉得这种做法很不合理,就让有关官员考虑修改一下。一开始主管法令的官员们认为,“一人犯罪,牵连全家”是自古以来就有的道理,不应轻易改变;而且这样做可以让百姓有所顾忌,不敢轻易犯罪。但是文帝认为,犯罪的人已经被处罚了,为什么还要牵连他们的家人呢?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量刑正确百姓就会心服。而且治理百姓,靠的是官吏,如果官员清正,施政公允,那么百姓就不用轻易犯罪。而相反,如果官吏施政存在问题,而且刑罚严苛,不就是变相地让百姓们造反吗?于是让主管刑法的官员们再仔细考虑修改一下相关的规定。官员们都认为,文帝很仁慈,体恤关心百姓,于是遵从命令,废除了“一人犯法,牵连全家”的法令。

文帝深入了解国家的法令,并为百姓考虑,废除了对百姓严苛的法令。由此可见文帝的仁爱之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