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遇到过节,她们真的有节日吗?她们可以在专属于她们的节日那一天停下手中的忙碌,收到另一半送给她们的节日礼物?在那一天她们能真真且且感觉到是不同于其他的那些天吗?
农村妇女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姑娘,在农村姑娘长到20岁左右,嫁给另外一个农村青年。不论是父母包办还是自由恋爱,她们结婚的年龄普遍偏早。在感情上,供她们选择优秀男性的时间和对象也都有限。她们的感情之路很平坦,也很平淡。
当闺女(未嫁)的时候,在娘家父母还会重视她们的生日,在“她最大”的那一天,优裕的家庭会给女儿买上一个蛋糕来庆生,平庸的家庭也会煮几个鸡蛋、做一碗长寿面来庆祝。出嫁以后呢?她们的公婆会记得她们的生日吗?还有人给他们庆生吗?
对大多数的她们来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估计就是结婚时候的三金首饰。生活的窘迫和不懂浪漫的另一半,让她们离节日越来越远,离礼物也越来越远。在城市人每年过12个情人节还嫌少的时候,她们也许连她们的结婚纪念日都不再记得了。
生了孩子以后,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继续降级,她们并不排斥这种降级。孩子的吃穿和健康成长显得比她们的生命甚至更重要,好吃的要留给孩子,攒下的钱要给孩子买衣服、买玩具、买课本,她们不再多花家里多余的一分钱。孩子的生日她们会牢牢记在心里,甚至可以精确到几时几分几秒,她们自己的生日逐渐忽略到哪一年,或者干脆就忽略到那一年的属相。这在农村司空见惯。
她们甚至不再有名字,没有人会称呼她的名字。她们还年轻的时候,往往被称呼为“XXX(她们丈夫的名字)媳妇”,她们不再年轻的时候,小辈们叫她们“嫂子或者是婶子”,等到她们的孩子有了名字,她们则被唤作“XXX(孩子的名字)她/他妈”。她们在乎这些吗,她们一点也不觉着别扭,她们的名字只有在那张共和国给她们办理的那张身份证上显得有名有姓的正式。
视节日如空气的她们又究竟在忙些什么?公婆需要她们伺候,丈夫需要她们关心,孩子需要她们照顾,家里边长着嘴的牛、羊、猪、狗、鸡、猫等活物需要她们去喂饱,家外边田里春夏秋冬长的麦、豆、薯、花生、玉米等庄稼需要她们耕理。往往是,她们和男人们一起去田里劳动,干完地里的活回到家里要钻进逼仄的厨房烟熏火燎地赶做一家老小的饭菜,男人们在等他们做饭吃了才有力气,娃娃们饿得哇哇叫,她们挽起胳膊与一家人的饥饿赛跑。每一天都是如此,永远有擀不完的面,炒不完的菜,蒸不完的馍……
家里的衣服通常是由她们洗的,幸亏有了洗衣机可以减轻她们一些负担。早几年物资匮乏,她们还要给家人做鞋(纳千层底),缝缝补补对她们来说就是家常便饭,她们甚至要自己动手修改衣服,把大了的衣服改小给小一点的孩子穿,缝棉袄、缝棉裤,织毛衣、打毛裤。啊!每一个标准的农村妇女几乎就是一个技艺最全的超人。她们什么都会,只为了应付一个农村家庭的基本运转。她们创造的价值根本比不了一姐董明珠,她们的付出却一点不比后者少。没有人能看上眼她们的付出创造的价值,她们似乎也不懂得自己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
她们默默地活在小村子里,活在她们的男人为主导的家庭里,活在以她们的孩子为中心的家族里,活在万千农作物和家畜家禽堆里。在每年一度专属于她们的节日——三八妇女节,她们几乎全无感觉,甚至她们连“三八”这个近年来被人歪曲和戏谑的名词对她们无名的中伤,也好不觉察、好不在意!
故乡的女人,你是永不发光的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