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敏是一个八零后宝妈,年纪和我差不多。
一次休假回老家,认识了小敏,她是我们家的一个租户,就住在我们楼上。
一到家,看到门口的奶箱,问起妈妈,谁定鲜奶了?这几天加一瓶给孩子喝。
妈妈说是楼上小敏家定的,跟他们说一声,把钱给她就行了。
看到小敏上楼,高挑的个头,匀称的身材,妈妈出来问她这几天能不能多定一瓶奶,回头把钱给她。
她很爽快地答应了,说什么也不要钱,“妹妹一年也回来没几天,喝几瓶奶算什么啊?我这就给送奶的打电话。”
小敏说话干脆利索,声音洪亮,我问她这一瓶奶多少钱?
“三块五。”
比北京还要贵两毛。
如今,村里住的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大多数拖家带口的在这边打工,很少人给孩子定鲜牛奶喝。
我问她,“你怎么想着给两个孩子定奶喝呢?一个月的花销差不多快够你们半个月房租了。”
“一开始有老大的时候,我们两口子都出来打工,孩子就留在老家由老人照顾,村里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哪有什么鲜牛奶,吃的也不好,我们不在身边,孩子也不好好学习,毕竟老人没法管,每次回家看到孩子,都感觉陌生,既想爱又不知道该怎么爱,总觉得对他们太亏欠,后来发现孩子在老家,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学习上,还是别的方面,都不行,有些孩子还成了问题儿童。
后来,我们就把孩子接到身边来,有了老二,也一直在身边带,虽然辛苦,可是孩子正长身体,既然有这个能力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什么不呢?”
是呀,小敏虽然只有初中文化,虽然老早就出来打工了,可是,在养育孩子方面,真的比我要上心。
她家的老大所经历的留守儿童的生活,是她一辈子的遗憾,而如今,她总说,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尽自己所能让他们健康成长,尽自己所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给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她们现在虽然还住在出租房里,可是去他们家,收拾的很干净,家具也都是他们自己精心挑选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不管有没有房子,都不妨碍他们有家的温馨感。
一家四口人都在一起的生活,才是一个完整的家。
她说,她只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不管在哪里,不管有没有自己的房子,只要他们在一起,只要他们一直都在努力,这就足够了,孩子也是幸福的。
而她的这个思想也在不断地影响着周围像他们一样的许多人,也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
小敏和邻居们相处的也不错,见我们回去,很是热情,她喜欢和我们家孩子聊天,一脸羡慕地说,“看你们家孩子,生下来就说普通话,多好。”
我说,“你的普通话不也挺好的吗?”
她喜欢用普通话和我们家宝宝聊天,虽然还带着浓重的口音,可是和宝宝交流完全没有问题,在我听来,已经比我刚上大学时好很多了。
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幼儿园,她几乎把镇上所有的幼儿园跑遍了,考察、听课,打听,了解,一样不落。听听老师上课,看看硬件条件,跟老师聊聊天,看看同学的反应,最后才选择了一个各方面都不错的而且也适合自家孩子的幼儿园。
而最让她头疼的是上小学,因为外地户口,虽然政策上是取消了借读费,可是村里的小学依然设置了许多门槛,外地孩子也不容易入学。
不过庆幸的是,几经周折,终于花了一千块钱让孩子顺利入学了。
因为孩子在自己身边上学,看着他们一天一天的成长,小敏才有安全感,有什么问题随时能够看见,纠正,管理,所以她才更放心,也更踏实。
从她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个负责人的妈妈,一个为了孩子,不断努力的妈妈。
如今在孩子最需要她的时候,她老公的事业也一天比一天好了。所以她也暂时没有找工作,有机会就做点零工,更多的是为孩子服务好,接送孩子,给孩子做饭,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千方百计挖掘他们的兴趣,和孩子一起,寻找适合的兴趣班。
除此之外,小敏还是一个特别自律的妈妈。
每天晚上她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
不是跳广场舞,而是去附近的一所大学操场上跑步。这在村里,并不多见。
小敏觉得,自己没有上过大学是一种缺憾,在这里能每天看到大学生,看到那些年轻人,她就充满活力,而且在大学的操场上跑步,真的有一种既放松又兴奋,还很特别的一种感受。
她只想让自己每天都能保持一个更好的状态,每天的生活都是积极向上又充满活力的。
而她的自律与努力,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所需要的东西,她也会尽力去争取。
比起其他外来打工的人,小敏真的是一个很乐观又积极向上的人。
她老公跑物流运输,而他们也从一无所有,到如今已经有两辆车,而且还计划着买一套属于他们自己的房子。
而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更好的生活,也是她一直所追求的。
我相信像小敏这样的妈妈,即使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她坚信,再难也要把孩子带在身边,再难也要尽自己全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她所付出的努力,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带来勇气与动力。
这就是一个普通妈妈最普通的愿望,也是一个普通妈妈最伟大的地方。
尽自己所能,陪孩子一起长大,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