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閱讀、當下處理

關鍵不在於讀了多少,而是處理了多少如果不再把資訊納入稍後閱讀流程,而是聚焦在把可以處理份量的資訊納入處理流程,轉換成自己可以吸收的知識,會不會「對某些朋友來說」更好呢?(要特別說明並不是說這是一體適用的唯一方法)

第一步:選擇好你的「讀完」時間

不是設想如何讀完資訊,不要設想有時間稍後閱讀,而是思考「我可以花多少時間讀資訊」,時間到,就是「讀完」,也就沒有稍後閱讀。例如:

限制每天早上起床閱讀30分鐘。

限制工作到一段落,給自己10分鐘上網閱讀。

等到完成重要工作,可以有閱讀資訊的20分鐘獎勵。

然後那個當下就全力衝刺閱讀,這樣可以讀的更暢快。

第二步:選擇好你的資訊來源

有些資訊對你來說是可看可不看,但卻很容易耗掉閱讀時間,所以一開始就建立一個「只有自己需要的重要資訊」的管道。

這樣時間再短,也能優先留給最重要資訊的閱讀,就不需要稍後閱讀重要資訊了。

而剩下的休閒或次要資訊,就算不稍後閱讀,就算沒讀完也沒關係。

第三步:當下閱讀,不需看完

用「20%跳躍式閱讀法」,或者就很單純的在時間內能看多少就看多少。

一個從 RSS 時代我就一直提倡的方法,不需讀完所有文章,不需把所有文章讀完,如果設定的時間到了,能看到多少重點都已經是收穫。

****你讀到的都是得到,而不會因為沒讀完而損失。

第四步:多進行資訊到知識的「轉換處理」

並且當下閱讀時,立刻就進行處理:畫上重點、寫下筆記、安排任務。這是把「資訊變現成知識」的過程:

畫上重點:變成以後方便引用的材料。

寫下筆記:變成用自己的話解釋的自己知識。

安排任務:變成自己親身實驗的經驗。(這裡推薦閱讀:改掉畫重點與抄筆記習慣,寫與說的筆記更有效學習

與其留時間給稍後閱讀,繼續創造更多「只是閱讀的資訊」,或許你也可以跟著我試試看:「當下閱讀,當下處理」的新邏輯,創造更多「處理過」的轉換知識。

我的這個實驗,不是否定稍後閱讀,而是提供另一種可能性,也歡迎你分享心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