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学习,思考,实践——记2020平邑县小学骨干教师暑假培训

写在开始: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里说:

人有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前者认为能力是固定的,后者认为能力可以改变,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进入一种思维模式,就如同进入一个新世界。

2020年8月22日,蒙阳新星学校,平邑县小学骨干教师暑期培训,现场聆听了临沂市教科研与发展中心徐文达科长和临沂市义堂镇中心小学王永胜校长的报告,感谢两位优秀榜样的分享与引领,聆听与思考,细细品来,至此仍让人振奋不已。


徐文达科长:《道德经》与教师成长

报告从三个不能等开始:

1.父母不能等(行孝)

2.与人为善不能等(施助)

3.读书学习不能等(成长)。

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了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通过书的重要性,切入主题,引人深思。


关于史记中《道德经》的出处: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矣,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记得自己初次拜读《道德经》是在2013年的大学时期,当时出于对老子的推崇备至,自己还亲手抄写了《道德经》的全文,至今仍保存在自己的书架上,每每会拿出来品读一番。

感觉今天很很幸运,能现场聆听徐文达科长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是自己对于《道德经》的理解更多了一些感悟。


修身之道(一):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怎么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奇观。

修身之道(二):见素抱朴。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怎么做?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修身之道(三):知足常足。

怎么做?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处世之道(一):知强守弱。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怎么做?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修身之道(二):宽容爱人。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怎么做?宽容自己,宽容朋友,宽容对手。

修身之道(三):善利万物。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为师之道(一):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怎么做?树立和谐的教育价值观,按规律办事。

为师之道(二):不言之教。

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怎么做?自化(自在的规律)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为师之道(三):因材施教。

怎么做?承认个别差异,针对性的教学。


成功之道:

一,自知者明。

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三,慎终如始。

四,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道德经》之我思:

  德为道之先,先有德,后有道,于我来说,这是一门终其一生可能都参不透的学问,但只要能践行一二,便也可令自己和自己有幸陪伴着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的孩子受用终生。

  我们现在讲核心素养,讲立德树人,实际都是在践行法与道的思考,即按照教育的规律办事。与其说我们践行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探索各种各样的高效学习,归根结底,都是在还原学与教的内涵,还原学生为本由内而外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全面尊重并相信学生,依靠并发展学生了,学习才会真正的发生。

我们教师的职责是什么?传道,受业,解惑。蒙以养正,果行育德。与其说我们在培养孩子,倒不如说,其实我们正在进行一种自我的修行。

  分享一下对于郭思乐教授《教育激扬生命》的思考,我想,生本教育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在遵循教育的规律办事,追寻课堂的规律办事。

分享一下自己对于道法自然的思考,这也是自己坚持每天更新简书的不竭动力。(这也是自己给儿子取名“超然”的缘由,超然物外,独善其身)。


分享一下自己对于读书的思考,借用李希贵老师的话:

不停的读书,

不停的学习,

不停的思考,

不停的践行(原话,不停的创新)。


下午有幸聆听了罗庄区沂堂镇中心小学王永胜校长的《我的成长故事和理想课堂》的报告,能够现场跟着胜哥学习,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些特级教师之间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来源于对数学学科素养的认知,源于对数学学科深入的思考,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思考与实践,正视差距,正视不足,平添动力,向这些优秀的榜样学习。


十分赞赏胜哥的这些观点:

1.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学生思维引导课堂,思维提升是数学课堂的核心。

3.课堂是学生生命提升的地方。

4.课堂是老师成长的地方。

5.在反思中寻找方向。

  记得在报告的最后,王永胜校长让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想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我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在这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自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几个问题了。也许终其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自己也不曾达到外人期望的高度,占不上名师名家的半点光环,但我至少可以问心无愧的追求,我的课堂里还有孩子,有最真实的人,还有最真实的童年。我希望能做一名优雅的老师,什么是优雅呢?不仅是外形的优雅,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格的优雅。这种优雅,是一种精神的榜样,智慧的光芒,人格的魅力。我教会他们的不仅是课堂的知识,还有对儿童生命的提升。

  感谢胜哥通过了自己的微信,更感谢孙晶老师给予的自己和名师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引用《道德经》里的话结束本次思考吧:

  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家庭是自己生活和生命的全部,而教育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于教育事业的追求与探索,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思考与践行。

读书,学习,思考,践行,自我修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