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安徽省“皖政通” —— 本地化部署,提升政务办事效率
应用亮点:
场景:会议纪要智能化、语音转文字、公文处理辅助。
成效:会议纪要整理效率提升15倍;公文处理时间压缩30%以上。
技术解析:
本地知识库搭建:在数据本地化的基础上,结合检索增强生成(RAG)技术,既保障数据安全,又保证知识更新时效性。
轻量化推理引擎:对DeepSeek进行模型剪枝和微调,降低本地服务器算力负担,适配中型城市信息中心硬件配置。
经验总结:
➡ 核心在于本地化适配,避免政务数据上云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最大化模型性能。
案例二:深圳龙岗区 —— 城市治理中的智能搜索与监控
应用亮点:
场景:走失人员快速找回、城市视频巡查辅助。
成效:半年内通过“一句话找人”功能找回走失人员300余名。
技术解析:
多模态融合能力:视觉(视频监控)、文本(关键词描述)、语音(口述指令)数据实时打通。
意图理解与检索增强:深度理解市民自然语言描述,比如“身穿红色外套、短发”,快速匹配监控画面。
经验总结:
➡ 多模态能力是关键突破点,尤其在动态、开放环境下,大模型的理解力与感知能力决定了应用效果。
案例三:西宁市12345热线 —— 智能工单分派与诉求处理
应用亮点:
场景:热线智能应答、工单自动分类转派。
成效:热线接通等待时间下降28%,工单直派准确率提升至90%。
技术解析:
智能分类器+动态知识图谱:实时解析用户诉求意图,结合地理位置、部门职责动态分派。
分层数据加密:50+部门数据在共享过程中进行智能隔离,确保信息安全。
经验总结:
➡ 智能诉求分派极大缓解了人工话务员压力,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响应速度与公众满意度。
案例四:巩义市“巩小AI” —— 24小时政务服务不断档
应用亮点:
场景:微信公众号24小时高频事项智能办理。
成效:用户办事等待时间平均缩短50%以上,夜间访问量提升80%。
技术解析:
轻量级虚拟智能助手:DeepSeek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压缩,适配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轻量部署。
自适应对话流程:根据用户输入动态调整流程,简化复杂业务步骤,提升用户体验。
经验总结:
➡ 小而美的智能应用,尤其在中小城市,能以较低成本撬动政务服务的大幅提升。
小结:从“示范点”到“普及面”,政务大模型正在加速起飞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政务大模型应用成功的关键在于:
场景选择精准(高频、标准化业务优先)
本地化适配到位(安全、稳定、可扩展)
技术细节打磨(多模态理解、智能分派、轻量化部署)
以用户体验为核心(快速响应、准确服务、低学习门槛)
未来,随着模型技术持续迭代,从城市到乡镇,从部门到基层,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政务服务借助AI实现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