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话原稿:
词最忌用代替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替“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凋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词中用代替字指的是用其他的词来代替本来的词,如用东风代替春天,西风代替春天。在诗词创作中大多数表现为用典故,即用一个意义高度浓缩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这样便可以显示作者读的书多,有文化。王静安反对这样做,他反对用代替字,因为这样的语言不利于读者理解词作的原意。
王静安举的是美成《解语花》的例子。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为北宋著名词人。原词如下:
《解语花》周邦彦
风消绛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静安说:“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替“月”耳。”“桂华流瓦”四字确实境界极佳,“桂华”代指月光,“流”则赋予月光动态美。在夜深人静的月夜,纤云散去,白亮的月光倾泻在黛瓦上,如水般流下。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
静安说如此美妙的景色可惜了,因为美成用“桂华”代替了“月”字。王静安这么说是有道理的,静安论词有隔与不隔之分。作者用“桂华”代替“月”字本想让词境更加含蓄美妙,但是却隔了一层。作者读到“桂华流瓦”还要思考一下“桂华”为何物,等读者意识到了是月光才能想象到作者描绘的美景。这就不如用“月光流瓦”了,“月光”二字看似直白,但境界却不与读者隔开。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
王静安说,这样做(代字)并不是意思达不到,而是语言不美妙。语言美妙便不需要用代字,意思表达的清楚便没空暇去代字。有时直接表达意思反而能成佳作,苏轼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诚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山抹微云,天连衰草”、“庭院深深深几许”确较“桂华流瓦”要语妙意足很多!
静安最后说的是秦少游的例子。有次秦观让苏轼看他的新作“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轼说:“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人骑马楼前过。”这并非苏轼讥笑于秦观,而是教他如何写词。在一片楼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人骑马急过,这样的意恐怕有些不足吧?
典故的堆砌令人生厌,读者大多喜欢语言平实、表意明确的作品。苏轼批评秦观的堆砌词语,然而他自己的词作中也有很多堆砌典故之作,不免令人感觉他在卖弄学问。宋人变革诗体的弊端也在词中表现了出来。
身在学术氛围宽松的苏门中,不知当时秦观可曾向他的老师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