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会看到一些脾气暴躁的婴幼儿,他们在发脾气时被父母大声喝止,有时候甚至是一顿猛揍。慢慢地,孩子不在乱发脾气了。于是,身为父母的就以为,这样做是对的。殊不知,父母这样做正是在毁灭孩子。
我们先说说关系,心理学家比昂有一个非常具有穿透力的表达:关系的实质,是看谁传递焦虑,谁承接焦虑。传递焦虑的,是关系中的问题制造者;而承接焦虑的,是在承受问题制造者的痛苦。
例如有这样一些父母,当他们自己出于焦虑,逼迫孩子学习的时候,这种父母就是问题制造者。正常养育下,孩子是传递焦虑的一方,而父母是承接并化解焦虑的一方。例如孩子的饼干碎了,他们嚎啕大哭,觉得就像是整个世界破碎了一样,这时就需要父母去安抚孩子,化解他们的焦虑。如果父母做不到这些,而只是对着孩子一通吼叫,通过施加压力的方式让孩子安静下来,这时,父母谈不上爱,而是把更多的焦虑传递给了孩子。
所以,爱其实就是“容纳”
心理学家比昂的另一个比较复杂的观点是:贝塔元素(β)、阿尔法元素(α)与阿尔法功能。
首先需要定义的是贝塔元素。什么是贝塔元素呢?一个人忍受不了的情感就是贝塔元素,能够忍受的情感就是阿尔法元素,把贝塔元素变成阿尔法元素的功能,就是阿尔法功能。
如果孩子心中攒了太多的无助和恨,这就是毒;毒多了,孩子就承受不了了,成为了贝塔元素,孩子会把它们投射给父母;而父母经过自己的处理,减轻甚至转换了其中的毒,再把它们还给孩子。于是之前不能承受的心灵素材,成了可以承受得了的,甚至还成了滋养性的心灵养料。这是一个去毒化的过程。
不管是看孩子,还是看我们自己,我们都会知道,当有一件事死活就是说不清楚时,这真的很难受;而突然间能找到一个很好的词汇或句子来表达时,顿时会觉得非常舒服,甚至会觉得世界都变亮了似的。
当父母能够帮助孩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时,这就是爱。也就是“看见”。
最后讲一个简单的故事。我的一位朋友,她在和家人说话时,她女儿很多次在房间里喊:“吵死了!”一开始,她觉得被女儿伤到了。但那天她整体上心情不错,先忍受了孩子扔来的情绪,待了一会儿后她想,女儿正在做作业,应该是处于严重的焦虑中,于是理解了女儿的情绪。然后她真对女儿有了一点愧疚,过去对女儿说:“对不起,妈妈吵到你了。”
这个道歉迅速让女儿的情绪平息了下来,而女儿待了一会儿,冲出来找妈妈了。这位妈妈的感觉是,当女儿表达不满,而她也生气时,那一刻母女俩之间的情感连接被切断了。而当她理解了女儿并道歉后,她感觉那份连接重新恢复了。
如果说什么是爱,那还可以说,让连接恢复,就是爱。
所以,总结一下可以说:爱就是“容纳、看见和连接”。
我觉得心理学家比昂说的阿尔法功能很好,因为孩子的心理非常脆弱,他们所接受到的情绪很容易成为贝塔元素,所以就需要他们的养护人,也就是父母能更好的接住他们的贝塔元素,把它转化为阿尔法元素。这就是对孩子真正的爱。
如果你还不想毁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要接住孩子的所有负面情绪,然后加以处理再传递给孩子。这是普通人完全可以做到的。
再来说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暴怒”和“情绪失控”。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当事情发展不在自己的控制之内时,他感觉到的是“死”能量,仿佛这个世界即将毁灭。如果是父母的行为没不是他想要的,他就认为父母不在爱他了,他会对父母不在信任。如果外人对他的评价是负面的,他就会认为所有外人都这样认为,他就会恐惧社交。
如此看来,他要么向外爆发,即暴怒,以此展现自己的攻击性; 要么向内发展,伤害自己,封闭自己。就是说,一股力量一旦形成,要么伤己,要么伤人。
身为父母,我们必须全部接住。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力量必定会越发强大,如果这力量是正面的,一切如愿,反之,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