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blog.kantli.com/theme/5
这一系列的文章,是小团队内的实务讨论稿,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交流与讨论。其中多是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的实际工作体会,必然存在许多错误或不当之处,请多指教!
一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仓库操作中的动作。
为什么我们要讨论操作动作?科学管理学的发源,是美国人泰勒写了本书,叫做《科学管理原理》,里面主要讲了两件事,一个是统筹安排,让每个人都可以顺利地做事情,减少不必要的等待时间;另一个是通过测试统计,确定一个人用多大的铁铲来铲煤最有效率,也就是研究操作动作。
作者把他怎么进行测试统计,怎么安排事情之类的工作写得很仔细,从实践出发,解决实际问题。这本书还是挺好看的,虽然我们不铲煤,也不用测试多大的铁铲适合我们中国人,但仓库现场的操作,消耗的是团队精力,我们讨论动作,就是为了节约操作人员的精力,意思是一样的。
我们说人的精力,指的是什么呢?字面上的意思,一个是精神,一个是力气,这两者之间,我们往往侧重力气,而忽视了精神。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现场,对于人的体力,其实还是比较敏感的,怎么样搬东西省时省力,虽然不一定追究的非常仔细,但大体的方向不会错。至少哪些货物重、哪些货物轻,我们会有所区分,不会把比较重的货物放在高的地方而把轻的放在低的地方,不会让重货绕远路而轻货走近路。
不过,对于人的精神,或者说人的注意力,我们没有那么敏感。比如说,仓库里面有一个原则叫作先进先出,这样的话,货物批次很重要,而有些仓库出于管理方便,会把同种货物放在同一个或者相邻库位上,于是问题来了:每次拣货,都需要仔细分辨货物批次,避免出错。分辨批次这个动作,正常的动作分析中是不会讨论到的,我们却觉得很重要。现在的工厂可能比较节约,生产日期什么的,印刷字体一般都很小,我手里拿着拣货单,还要蹲下来看一下纸箱上的生产日期——看一个不行,每个批次的都要看,然后判断哪个批次最早。体力上的消耗也还好,其实是很费脑细胞的。
当然,费注意力和费体力一样,都不是一次操作就能影响结果的,仓库操作的动作,都是在一定重复次数的基础上讨论的。我们分辨批次,一次不觉得累,整天都做这个动作,每种货都有这个动作,就觉得累了。所以,我个人的判断是,要让人分辨批次的,肯定做不好先进先出,因为换我上,我也做不到。
仓库里面的库位设计如果不合理,长期来看其实也是非常消耗注意力的,正常都是ABCD,结果这边的库区顺序是ADBC,每次都要多想一下,消耗大脑资源,看起来没什么,但应该尽力避免。其它方面的规划也是一样,比如说,所有的服装类物品都在G区的货架上,但有几个特例,是放在其它地方的——虽然这样的设计一般都有特殊原因,不过还是能少则少。特例越多,仓库就越乱,一个人进入仓库,就越不能保持大脑的低负荷运作,心情也会差很多。
另一个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是,注意力消耗对于不同的人所造成的压力是不一致的。有些人碰到英语就头大,有些人只跟数学不对付,其实是一个道理。在我们考察一个动作给人造成的精神和体力消耗的时候,必然也会注意到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操作动作,让谁去清点数量,让谁去装卸货物,现场管理者一般都有一个基本判断,平均主义不仅影响结果,而且实际上给每个人的所造成的工作压力也不会平均。
二
那么,仓库中都有哪些操作动作呢?把各个操作流程打散,比较常见的,大概可以分解成几个固定动作:
- 一个是搬动。入库时从车上搬到栈板上,从栈板上搬到货架上或另一个栈板上,出库时从货架或栈板上搬到拣料车上,再从拣料车上搬到出库暂存区的栈板上,再搬到配送车辆上。可以说,搬动是仓库操作动作中的主体,也是体力消耗的主体,一般来说,少一道搬动,仓库的操作效率就向前走一步。对于搬动没有其它原则,就是一个“少”字:
一个是次数要少,可以搬一次的绝不搬两次。比如说入库到库位上,一个是直接把栈板推进去,一个是把栈板上的货物搬到原有栈板,效率差别很大;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我们常常强调货物码放需要保持标签朝外,如果货物码放不规范,标签没有朝外,也会造成二次搬动,造成体力上的浪费。
其次是搬动高度要少,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没有疑问,重货低放是一般原则。
再次是搬动的距离要少,为此我们对发明轮子的人致以崇高敬意。
- 一个是拿取。比如从货架上拿取,从纸箱等容器中拿取。这个动作看起来很小,其实很值得注意,我们这里可以讨论两个细节:
一个是从货架上拿取的动作。有时候我们会把比较小件的东西放在货架高层,原因很简单,比较轻!可是有些非常小件的东西,你要踮起脚来,看清楚里面是什么东西,才能拿,到底拿几个,也要清点一下,有时候拿多了,要放回去,拿少了,就要再拿一次——我们看到这个动作描述,就不再觉得合理了。
这也是我们之前提过的,在一定重量区间内,越大的东西反而越适合放在高层空间,对于小件物品来说,放在超过拣货人员视线高度的货架上,拿取是比较麻烦的。另一个是从纸箱中拿取的动作。我们之前说过拆零出库的麻烦,其实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时候开箱的人没有把左右两边的胶带都割开,只割开一边,能从一侧伸进一只手去拿货就行,于是每个拣货的人都要把手伸进纸箱中摸索出东西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动作?真的去做,你会发现非常低效,也非常烦人。
事实上,对于一些操作效率要求比较高的现场,反而更容易有这种情况,因为开箱的一般是拣货的人,追求的这一次拣货动作的效率,不想花更多时间在开箱上。哪怕配备了小刀,开箱的时候也不会去用,为什么呢?想象一下,你一只手拿着拣货单,另一只手拿着一支笔,为了开箱,还要放下笔,从口袋里拿出小刀,多麻烦?还不如直接用笔捅破胶带,手撕开箱。所以仓库现场的拣货员一般没有配备小刀的必要,而使用质量比较好的刀笔。和从纸箱中拿取货物类似的问题还有一些,比如说货架上的容器使用。为了节约空间,我们往往把货架高度调得刚刚好,于是拿取货物的时候,就需要抽出容器,拿完再推回去,像使用抽屉一样,如果使用两只手,这个动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拣货往往是单手操作,就很麻烦了;哪怕是高度留高一些,我们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因为我们的手需要垂直往下拿东西,很容易卡到。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使用朝外的一面有凹槽的容器,这样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容器中的货物,另外,一般这个凹槽是条光滑曲线,我们伸手进去拿取货物也不担心那种卡住和刮到手的感觉。
- 一个是推拉。不一定都是人力使用液压车或拣料车的推拉,还包括操作机械设备进行的推拉。相对搬动来说,推拉这个动作还是比较省力气的。我们在这边想要说的是,推拉这个动作,不仅是对体力的消耗,有时候也是非常费注意力的。
比如说,栈板上的货物码放得很高,或者拣料车上放置了小件物品或易碎品,我们推起来不免小心翼翼。所以,该使用缠绕膜的必须使用缠绕膜,该在拣料车上使用纸箱的必须使用纸箱,现场需要设定流程动作的标准,有了标准,彻底执行,不论是货物安全还是操作效率,才能有基本的保证。
- 一个是查找核对。这个动作是仓库操作中最需要注意力的。查找库位,在库位上查找货物,核对单证信息和货物信息等,都是我们尽力减少的动作。如果库位规律非常清晰,就没什么查找的问题,如果库位上的货物排布有准确的标准,也可以节约查找时间。消耗注意力的主要问题,一个是造成精神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压力,再一个是容易犯错。
因此,许多仓库把相似货物都放在一起,让整个仓库会好看一些,我其实是不太赞同的,大多数时候,相似货物放在一起就是给操作人员制造犯错的机会。同类货物放在一起,当然可以,但太过相似的,最好有其它货物相间隔,从而控制出错的概率。
另外一个例子是,出库货物的清点核对,一个是用人工的办法,一个是用扫描的办法,只要条件允许,肯定以扫描的办法为好,犯错的机会少一些,操作人员在精神上也不容易疲劳。对一个仓库的现场管理者来说,珍惜团队人员的注意力,减少犯错的机会,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有时候宁肯多费一些体力也值得。
- 一个是清点。清点和查找核对动作是比较类似的,我们的原则也一样:尽可能减少清点工作。例如,我们在进行仓库盘点的时候,一种是使用扫描的办法,一种是使用人工点数的办法,人工点数可能会快一些,但犯错的几率也大,扫描的动作看上去费的时间可能更久,但执行的人反而更不容易疲惫,原因很简单,执行扫描这个动作一般是不需要经过大脑的。
另一个减少清点动作的例子是贴标签。一共有多少件货物,在货物包装非常统一的时候当然好清点,但有时候包装不统一,清点起来就比较麻烦。而贴标签却比较好操作,每件货物贴一张标签,只要知道标签使用数就可以了。不过贴标签也不是没有规矩的,需要贴在哪里,怎么贴,都需要确定的标准,否则就容易漏贴或者贴重。
在实际操作中,贴标签的动作一般用于复核件数,比如说,我们第一次清点有100件货物,于是打印100张标签,每件货贴一张,最后如果标签不够或者多出,就需要检查是不是数量有问题。这比采用二次清点数量的办法进行复核有效得多。
- 一个是封箱打包。对于这个问题,这里只讨论一个细节动作:弯腰。我们知道,弯腰是最累的动作之一,体力活一天干下来,很少会有人说他的什么胸肌、股二头肌、肱三头肌得到了锻炼,大多数人的感受就是腰酸背痛。腰酸和背痛一般都是弯腰这个动作的结果。
封箱打包这个动作本身是不累的,但很多打包动作都有弯腰操作的设定,因为需要打包的纸箱都放在地上,这样的话,一天操作下来就非常累了。所以,在实践中,如果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抬高打包动作的水平高度,减少弯腰动作,就非常完美了,这也是我们鼓励使用流水线进行操作的原因之一。当然,如果规格一致,可以使用自动打包机,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
我们讨论的这么几个动作,其实已经覆盖了仓库中的大多数流程了。我们也只是简单讨论,把一些可能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来,更重要的是,在仓库现场的我们,要保持耳聪目明,要能见微知著,要亲身践行,要将心比心。现实中的操作流程还会涉及非常多的因素,包含各种各样的细节动作,我们都可以仔细分析,用心体会,从而尽力推动改善,避免低效,这就是我们作为现场人员的贡献之处。
另外,或许还有个地方值得一提——除了细节的动作,我们也可以在宏观上观察流程,看一个流程和机制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比方说,除了动作流程中的动作,整个流程的协作性也对人的精神压力有很大影响。例如就装卸、搬运等体力属性比较强的动作而言,如果长时间一个人操作,是容易有孤独感的,如果是团队协作,氛围就不一样。这一点我们也容易体会得到,同样体力劳动两个小时,单个人操作不仅更快感觉到疲惫,而且长期以往,岗位满意度会迅速降低,而离职倾向很快升高。
在仓库现场,我们一方面鼓励竞争与合作,一方面也警惕孤独和对立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之后有机会,这个问题或许可以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