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2025(13)故宫2025首展“玉出昆冈”

上月初就知道了故宫2025年的首展是“玉出昆山”,因展出时间为一年,所以没急着去。这展览地点是故宫的斋宫,这地儿是雍正9年在明代的弘孝殿、神霄殿旧址上建造的,因雍正即位后,宫廷内部斗争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而建,把以前皇帝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

斋宫位于紫禁城东六宫最南端,去过几十次故宫,只在2022年的10月无意间发现这儿开门了,报着试试的心情进去了,结果里面有澳门艺术博物馆藏濠江风物建筑绘画展,听说只展一个月,斋宫也只开这一个月,平时这地儿很难开放,这次举行2025年故宫博物院的首展,“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展出时间是一年,说明斋宫这一年都会一直开门迎客。

今天已过了大年十五,想着人少点了,约上云姐和皖姐,特意来看展,逛故宫。

这次“玉出昆冈”展出了258件清代宫廷和田玉精品,其中有130件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分为“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用”五个单元,全面展现了清代和田玉文化的辉煌历程。

对玉我不懂,就是看热闹,饱眼福,感受一下这氛围,所以提前做了点功课,值得一看的展品挺多,喜欢的拍了些:

1、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

这是乾隆皇帝钦定的二十五宝之首,象征大清皇帝受命于天的正统身份。宝玺呈方形,盘龙钮,印的阳面刻“大清受命之宝”,汉文篆书满文本字,各两行,极具历史与艺术价值。

一进展厅,第一眼就看到它,放在独立的展柜里。





2、汉代和田子料玉辟邪

这是故宫收藏最早的和田玉籽料器,年代可追溯至汉代。辟邪是一种能驱邪的神兽,原型为狮子,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衍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兽形象。此件展品与陕西渭陵遗址出土的玉辟邪非常相似。

3、汉代白玉辟邪丹药瓶


4、乾隆御题白玉采玉图山子

这件展品顶部和背部保留子玉皮壳,正面采用减地高浮雕技法,生动再现了采玉场景:两名维吾尔族男子头戴毡帽,脚穿高靴,弯腰搬动玉石。背面阴刻乾隆二十六年御题诗《于阗采玉》,记录了和田玉开采的历史。



5、白玉螳螂蝠桃

这件展品上半部分雕琢一只展翅飞翔的蝙蝠,下半部分巧妙利用玉料自身的翠绿色雕为桃叶与枝梗,并在桃枝上圆雕一只螳螂。白玉中带有鲜艳绿色的玉料极为罕见,展现了清代玉雕的高超技艺。


6、白玉月令组佩

由整块和田白玉剖琢而成,呈花形设计。每片月令佩为花瓣形,花蕊中心采用六环式活心设计,可自由转动。花蕊一面雕刻花卉图案,另一面镌刻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展现了玉器的工艺之美与文化内涵。


中间花蕊可活动,工匠的技艺太高了。



7、乾隆御题青玉兽耳活环凫鱼纹壶

展品中有好些件是仿青铜的,这件是放在独立展柜中的,仿青铜“汉凫鱼壶”而制,说明乾隆皇帝对仿古玉器的追求,壶身雕刻凫鱼纹,体现了清代玉器的风雅与意趣。



另一展柜看见一件白玉的,外形有点区别,图案大致相同。

8、金代 白玉牡丹纹“玉逍遥”

这展品是金代贵族妇女头巾上的玉饰。

9、元代 白玉龙首柄玉魁

魁的造型源自汉代,最初是用于盛羹的器物,它的明显的特征是单柄外向的龙首设计,寓意着龙作为高等级神兽的地位,契合“魁”字中的“首、大”之意。到辽代魁已转换成酒器。

魁主要在北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中流行,到元代依然广受欢迎与使用。


10、清 白玉交龙钮“纪恩堂宝”

乾隆御宝交龙钮白玉“纪恩堂”玺,质地为玉,交龙钮,阳文篆刻“纪恩堂”三字,印体周围阴刻乾隆帝御制文《纪恩堂记》,馆阁体的蝇头小楷,隽永清秀。

纪恩堂:乾隆9年,把圆明园的镂月开云(即牡丹亭)主殿改名为纪恩堂,以纪念康熙61年,祖孙三代在此聚会赏花的往事,这也是乾隆第一次拜见祖父康熙的地儿。

《纪恩堂记》反映出乾隆皇帝与康熙皇帝祖孙之间的深厚情意。乾隆帝为了纪念祖父的恩情并传示后人,分别在圆明园牡丹亭初次觐见祖父的镂月开云殿和热河避暑山庄万壑松风内康熙帝赐居的处所,题写了“纪恩堂”匾额。并先后撰写了《纪恩堂记》和《避暑山庄纪恩堂记》两篇文章,详记受恩于康熙帝的始末。



11、清 青玉于敏中书御制《避暑山庄纪恩堂记》册


12、清 碧玉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身披袈裟,颈部饰项圈与璎珞,胸前琢莲花一朵,结全跏趺坐在青玉莲瓣纹座上。这件碧玉佛像装饰繁缛、用料珍贵,极具宫廷特色。


12、白玉桥形笔架

13、乾隆款白玉带托鹿耳杯:

玉杯双耳各雕一只伏鹿。盘面中心凸起莲瓣纹座,可承杯。玉杯及盘均阴刻“乾隆御用”隶书款。清代乾隆时期制作了一批这类玉杯盘。

说这是鹿,我怎么看着有点像兔子呢!细看能看出鹿角。

14、白玉松鹤图笔筒


15、乾隆御题碧玉竹溪六逸图笔筒

器身采用通景构图法,六位老者或赏画、或饮酒、或讨论、或观景,神态各异,两名童子执壶倒水。空白处刻“竹溪六逸”四字。笔筒口沿一周刻乾隆六十年(1795年)御题诗《题和阗玉竹溪六逸笔筒》。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六人居于泰安府徂徕山下之竹溪,每日纵酒酣歌、吟诗作画,世称“竹溪六逸”。


16、青玉鹅式砚滴

17、青玉盆玉石荷花盆景

18、乾隆御题白玉渔翁

这件展品以整块和田白玉子料琢渔翁坐像,通体带红栗色皮。下部切剖为平底,阴刻隶书乾隆三十年(1765年)御题诗《题和阗汉玉蓑笠渔翁》:“讵必炎刘始足珍,几千年出玉河滨。鸥凫久是忘机侣,蓑笠曾非把钓伦。弗受雕镌存朴古,岂资烧染自玢豳。史编中问斯人传,不在清河在富春。”末署“乙酉孟春御题”,钤“比德”“朗润”印。文后刻隶书“抑斋示稿”。

这渔翁,胖乎乎的,头上戴的帽子,纹理好清晰。

19、乾隆御题白玉炼药仙人图山子


20、玉围棋、象棋、双陆棋




21、鼻烟壶:

鼻烟壶为清代所特有,随着西方鼻烟的传入而流行。其材质多样,以玻璃、珐琅、玉石居多,存世颇丰。鼻烟壶虽然仅是盛放鼻烟的容器,个头亦小,但设计、制作一丝不苟,清代晚期还发明了独特的内画技法。



22、白莲花、双鱼香囊



23、白玉双螭形佩


24、白玉夔龙纹“太极”佩

25、白玉“喜”字翎管:

翎管:是清代官员帽顶上的装饰品,主要用于安插翎羽,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是清王朝特有的奢华装饰品;在清代,翎管的材质和用途有一定的等级划分。


26、乾隆御题白玉荷叶式洗:


27、青玉白菜式花瓶

28、白玉衔竹枝双鸟

29、乾隆御题白玉卧雀

30、白玉鸭

31、乾隆款白玉卧马

32、白玉花卉纹手镯

33、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

玉杯仿宋代礼乐图杯而制,以女子形象为耳,头部插梳,双手扶杯沿,坐了杯底沿杯壁上升的云朵之上。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清代仿宋礼乐图杯,一为白玉一为碧玉,均有“大清乾隆仿古”款。

34、宋代白玉礼乐图杯


35、乾隆御题瑞石古洞白玉山子

山子正中琢一方洞,洞内与顶部山石缝隙巧雕一线天之景。洞上方镌刻“瑞石古洞”四字,左上方山石留自处钞刻乾隆御制诗《再游瑞石洞览古》。玉山描绘之景取材于今浙江杭州吴山东南的紫阳山,旧名瑞石山,山上多奇岩、怪石、穴窦,现有瑞石古洞、飞来石、蟾蜍石等景观。



36、乾隆御题白玉东坡游记图山子

37、乾隆御题青玉百兽纹豆

玉豆仿《饮定西清古鉴》青铜“周百兽豆”而制。器盖及器身满饰浅浮雕百曾及猎人,盖里镌刻乾隆御题诗《咏和间绿玉百兽豆》,内底阴刻隶书“大消花隆份古”。


38、青玉描金七佛图钵

39、青玉铃、杵

铃、杵均为佛教法器,配套使用。此套玉铃、杵合装于专为其设计制作的木胎漆匣内,匣内红色锦垫上有长方形白绫签,其上从左至右有墨书藏、满、蒙、汉四体铭文。其汉文日:“乾隆五十九年五月二十日交利益新造青玉铃杵一分。”匣内里白纸墨书满、汉、藏文“利益新造玉铃杵”七字。“利益”有大功德之意,“新造”特指清宫造办处制作的佛教用品。此套玉质铃、杵装饰繁缛,雕琢精致,为乾隆时期佛教法器代表作。

40、白玉僧帽壶

41、白玉、青玉观音


42、青玉、白玉布袋和尚


43、青玉嵌石无量寿佛

44、乾隆御题青玉采玉图插屏

插屏正面浮雕采玉场景,八名采玉人沿石阶行走,一人策杖在前,其后六人或抱、或抬、或推车、或肩桃玉石相随,另有一人已近高处城楼,似在叩关。背面镌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御题诗《和阗玉》,后署“乾隆已卯秋御制”,钤“自强不息”“得佳趣”二印。

45、白玉灵芝福寿纹执壶

46、白玉双立人耳炉

47、白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

48、乾隆御题白玉碗

玉碗外壁刻楷书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御题诗《咏和阗大玉碗六韵》序文。

49、乾隆款黄玉龙纹觥

50、痕都斯坦玉器:

反映了清朝与中亚、南亚等地区的艺术交流,造型极美,工艺精湛,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玉花叶纹桃式镜

■白玉火药桶:

器身呈角形,上下两端均浮雕花叶纹。器身一侧附铜镀金装置,与上端玉轴组合使用。桶身内掏膛,可盛装火药。火药桶是17世纪后中亚、南亚地区常见器型,在细密画中多见佩于贵族腰间。

■白玉花叶纹剑柄

■青玉描金花卉纹剑柄

■白玉花卉纹盖罐


■白玉花叶纹军持:

“军持”为梵语音译,有“瓶”“水瓶”之意。原方印度的一种日常生活用具,后成为佛教徒云游四方时用于饮水、净手或饭后漱口的器皿,随佛教传入中国。军持以陶瓷、金属质居多,以玉为之非常少见。

■白玉六瓣花卉纹盒

■自玉双耳碗

碗琢为四瓣花式,两侧各垂一花蕾为耳,碗底浮雕一朵盛开的四瓣花,花瓣交叉叠覆,外缘微卷,内壁阴刻楷书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御题诗《味痕都斯坦四照花玉洗》。此碗玉质坚亮,造型极美,在诗注中,乾隆皇帝把它比拟为“蝉翼”,以形容其细、薄、轻的特质。


■青玉嵌宝石执壶

■青玉嵌金银宝石长颈瓶

长颈瓶是伊斯兰地区广为流行的器形,以金属器居多。细密画中常见贵族男女右手执长颈瓶、左手执杯,因此推测长颈瓶作为酒器使用。画里还见以长颈瓶盛装玫瑰水,不仅日用,也用于宗教仪式。

■青玉双檠烛台

这件青玉烛台是进入清宫的早期莫卧儿玉器之一。乾隆皇帝赋诗《咏痕都斯坦玉灯檠》并镌刻于盘内,末署“乾隆癸巳仲春御题”。随后,皇帝下令苏州玉工以和田玉仿制了一件双檠烛台,其灯挺来自印度,灯盘为清官后配,镌刻乾隆御题诗《咏和阗玉灯檠》及“大清乾隆年制”隶书款。乾隆皇帝在诗注中云:“痕都斯坦制玉极精巧,回人善贾者,每携其器,至叶尔羌市易向,得其玉灯檠,曾题以句,兹用和田玉仿为之。”


整个展览以和田玉为媒介,通过玉器文物的展示,重现宫廷生活的典雅氛围;展现了清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西配殿设有《玉出昆冈》影片放映厅,可体验沉浸式观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