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英文头马演讲俱乐部的创始会员,和小伙伴们齐肩挽手一起走过了两年多的头马时光,其中的点滴如晨曦下的露珠,微不足道,但是道起来无不情怀满满,讨论时的激扬,大笑时的欢畅,还有等候上台时的那一刻心缩心放……
虽然我的人生挺长,中文演讲经验有几火车,但是在头马人眼里,没有历史,只有现在,我也自觉将所有的过往清零,当自己是个新人,把箱子底儿的发了霉的小梦想也拿出来洗洗,刷刷,晒晒。
第一步,从CC开始。
(温馨提示:以下文章会出现中英文交替混杂使用,主要是为了方便表达,感谢理解。)
CC项目是我在头马做的第一个项目,这个系列是指导演讲者通过完成十个演讲来训练沟通能力,这些技巧包括如何破冰、如何组织稿件、如何直达重点、如何表现肢体语言、如何掌控语音语调、如何巧用视觉辅助工具、如何进行有力的劝说,以及最后一个,如何激励你的听众。
我其实做到CC5左右就中断了,2017年7月开始,接下来的那一年时间因为照顾病重的母亲一直未能参加头马活动,送走母亲后,心痛难忍,长期失眠,为了解决这种状态,我让自己像小白鼠踩车轮一样疯狂转起来,包括返回头马继续我的CC。那些日子,反正睡不着,那就做CC吧,有一个月就做了3个演讲,终于在今年初完成,获得一张银光闪闪的从美国寄来的证书。
头马演讲基本是自由命题,这格外让人欣喜。我的曾经,经常为命题作文提笔乃至高呼,自己想说的话在心里盘桓许久都无出口,然后就烂尾了。而这些很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值得留下的思索,应该要停下脚步,歪着头,望着夕阳,好好地想,写出来,甚至还说出来给人听,与世界分享,让听众受益,这是头马的意义所在,sharing valuable ideas。
好的演讲,每一篇都会像个严谨的说理小论文essay, 经得起推敲也耐得住追问,回味无穷,甚至能让人三思。
梳理一下,我的大部分CC英文演讲,成型都基本会遵循一个逻辑过程,简单来说是五个步骤,从inspiration 到 notes 到research 到journal到essay,最后是做PPT。
第一阶段,是inspiration,捕捉灵感。
身边的零碎瞬间都会激发出我的灵感,一条新闻、一幅图、一次遭遇或者一场对话,都如同电光火石,就想一探究竟,这是我很多演讲的起源。比如我刚参加头马时,颇有一些谨慎,一边仔细聆听和研究整个架构和程序,一边上网去寻找各种资料,中文的和英文的,去了解摸透。
我一直在思考头马这个公益模式为什么能吸引全球这么多人加入。其中之一就是点评部分设计非常巧妙,真的是很有价值。就个人体验而言,过去的日子里似乎很少有人去点评我的演讲,一般都说好,全是一个夸。
在头马,一帮不知根不知底的点评师指手画脚,告诉我这里要改进那里要提高,有点扎耳,但仔细掂量,说得挺在理,于是很开心被如此专心致志地关注和分析,释怀甚至期待。我想,可以就此做一个演讲《the Value of Disagreement》,于是在便签本上写这个题目,开始思考如何去成就这个演讲。
另外一篇演讲《From Share to 晒,the invention of Cyber Language》,是在微信朋友圈经常看到大家说“晒晒我的照片……”之类的话,我觉得网络语言的衍生力量非常强悍,新词层出不穷,这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值得去研究。
演讲 《who can protect our personal data? 》的起源,是因为我对百度以及李彦宏感到无法忍受,每次打开百度,各种有针对性的广告铺天盖地而来,傻子都知道自己的隐私被利用甚至出卖。李彦宏甚至公开说,“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加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
我决定在头马要表达出我的意见,也许无济于事,也许无人关心,可是我要说。
第二阶段,notes ,记录思路。
演讲主题出来后,我会隔三差五地在一张草稿纸上随手记下几个词或者几句话,用来提醒自己,想着手分析的几个点或者几个层面。
一个点子出来,我经常也会放几天乃至十几天,用以构思整体结构,想好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是一个brainstorming过程,一些想法要学会随手记,否则就会突然闪飞。
有一次,我在和人谈话,谈话时,突然想起来演讲需要提及一个方面,可是中断谈话不礼貌,等谈完,我也彻底忘记了刚才那一刹那的想法了。
Notes, 经常是非常零碎的,比如《From Share to 晒,the invention of Cyber Language》这篇演讲,我会记下“more cases, trace the rules, fi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guage invention”, 提醒自己要寻找更多的例子,找到其中的规律,发现更多这种语言衍生的特点,这样下一步的研究就会有方向。
《who can protect our personal data? 》这篇演讲的notes就是“ Baidu, Robin Li, how leak, why, the way of facebook and twitter, and how to protect, rule of law ? ” 提醒自己要从这几方面去做研究。Notes做得可少可多,想好的点子,甚至可以写下提纲和段落主旨,出一个基本雏形。
第三阶段, research 研究调查阶段。
这个阶段是翻阅和查找资料,寻找证据证明我的观点,让论证过程完整而富有逻辑。
这个过程是比较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在做研究的过程中,你能获取大量的知识和观点,很扎实很干货,对个体知识面是个极大的拓展。我甚至会去购买书籍,比如 《Free Trade and Hainan Free Trade Port 》这篇演讲,就花了几百大洋,买了好几本关于自由贸易的英文书籍,去了解自由贸易的起源和现状,虽然我拥有经济学的学位,但是时间久了,也忘得差不多了,需要温故知新。
因为有这个过程,一篇小演讲能花上两个月的时间去准备,但是因为有方向,所以在查找资料和阅读文献的过程中,经常会有收获满怀的喜悦感,甚至还可能催生其他的演讲点子。Research的过程中,大脑不断梳理不断筛选各种信息,等到接近尾声,演讲的构架就基本上可以有一个轮廓出来了。
这个时候就进入了journal阶段。
第四阶段,Journal阶段,撰写初稿。
为什么用journal,因为还是草稿,不严谨,很可能是散开式的写作方式,这个时候的写作可以不考虑长短,不考虑时间,不考虑演讲效果,先将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所有的情况都分析到,搜到的案例这个时候都用上,查到的数据一个都不删掉。
这个时候的写作,字数可能会非常多,比如7分钟的演讲,只需要1200字左右,可是journal你可能弄出个4000字,而且还非常凌乱,逻辑甚至有断气的时候,过渡也不自然,开头平平,结尾也啰嗦。这些都没关系,这个阶段考虑到的是,想到任何有关的都不能少,全部要想全,防止逻辑推理有漏洞。
第五阶段,精炼塑形,essay阶段。
Essay,我早年在英国读书时是无法躲过的作业,一门理论课至少要交两篇essay吧,大家俗称小论文,就是小型的论文,但是要素一点都不能少,就是比dissertation身形更为娇小罢了,字数几千字即可,观点更具化更微观。
头马的演讲稿,可能不需要那么严谨,比如我常常会为了省时间不提及或者标注出处,但是在journal里面我会保留。不过如果是在正式场合,那还是需要标注出出处和数据来源的。
精炼阶段就要提前想好演讲要求是什么,演讲时间是多少,然后就开始做删减、提炼和设计。这个时候是比较痛苦的,给文章做减法,常常会觉得不舍得,或者是觉得因此而说理不充分。
这个阶段还要考虑设计演讲效果,比如过渡时是否需要设问或者反问,结尾和开头要做特别设计,是否引用名言,是否注意要口号式的押韵句子等等。在这个阶段,演讲技巧就显得特别重要,脑子中要不断生动演绎可能会出现的效果,一心要考虑是否可以全程engage你的听众。
但这也是比较快乐的阶段,因为逐渐看到一篇演讲像雕塑一样在你的手中逐渐成形,并且期待着会有好的演讲效果。
Essay阶段结束后,其实还有一个做PPT的阶段,选择模板开始进行设计,还要选择好的图片甚至包括动图,增加演讲效果。
当然上述过程,只是我个人的习惯和研究方法,同时也不是我所有演讲都这么做,个人故事类的演讲就不需要,直接想着如何把故事说好就可以了,比如我做过的《Jumping out of the Comfort Zone》。
写着写着,又到3千字了,我经常反省自己在头马做演讲有超时的毛病,在简书写作,我也常提醒自己不可写得过长,因为除非是情爱小说,其他题材,现代人没有耐心读完。
我仿佛看见时间官又举起了红牌,好吧,这次就写到这里吧。
下次再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