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好孩子,然而现实告诉我们,生活中一定会有坏孩子。他们可能不求上进,可能自私自利,可能暴力恣睢。
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好孩子都是相似的,乖巧懂事,体贴可爱,但坏孩子却各不相同。
暑期在培训机构帮忙,每天都跟各种年龄阶段的孩子打交道,其中最多的是幼小衔接的孩子们。他们刚刚从幼儿园毕业,正踏上离开温暖花房的第一个小步,就像最初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学龄前宝宝一样,他们对于陌生的小学生活也充满着排斥,他们用最真实鲜活的情感表述着自己内心的一点小新鲜,小迷茫,小害怕。
最明显的就是一个男孩子,他本来是一个很多才多艺活泼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会唱歌会讲故事还能当小小主持人。对于幼儿园中大班的孩子还吵闹着不肯来上学的同伴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样的一个看起来完全不需要操心的孩子,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最明显的不适应现象。
只要一到培训中心,完成早读任务,就会泪眼婆娑地找老师说身体不舒服要回家。接连几天的总是红肿着眼睛跟妈妈商量能不能早一点来接他。无论家长老师如何教育引导,这种现象依旧没有丝毫改善。
孩子都是最敏感的,他们就像是一张干净没有任何涂抹痕迹的画纸。周围环境的每一个细微改变,都会让他们敏感地改变自己的情绪,然后最真实地反应呈现出来。
那个男孩子,他在害怕。害怕陌生的坏境,害怕陌生的同伴,害怕陌生的日常规律。又或者说,他在害怕自己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在学校生活中过得游刃有余,当然,他自己可能并不知道。
这是很典型的一个好孩子。
而我要说的却是另一个孩子,在一般人眼中的坏孩子。
他也是幼小衔接阶段的一个男孩子。我最初接触时,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虽然聪明,但顽劣。从中午睡午觉,下午写字就可以看出,一个班十几个小朋友,他坐在最后面的一个角落,平均一分钟要动好几次,喜欢在安静时刻喧闹玩耍,无论我如何劝诫甚至提高音量提醒他都还是任性自我而为,但当我看向他时,他会收敛几秒。很明显,他知道我的意思,但不幸的是,他不愿意听从。
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在傍晚放学时,却引起了一场纷争。他在另一个孩子的家长面前打了那个孩子的脸,这个动作在短时间内发生在了两个孩子身上。甚至让家长以及我们没有防备,这个事情就这样离奇地发生了。当我走进教室了解到事情时,另一个孩子脸颊上已经留了一个很明显的红印子,孩子家长很心疼地指责那个“坏孩子”。就在几个家长的严厉教育下,那个“坏孩子”趴在桌子上无声的哭泣,固执的扭过头不让我们看到。
在事件发生之后,我试图跟“坏孩子”交流,我问他,你为什么要打那两个小朋友,幼儿园老师说过小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相互友爱。他依旧只是低着头,不让我看见他的脸,默默地生气着。
等我出去一趟再返回时,却发现他边哭着边打着自己的手臂,一下又一下,很重,却是无声地在哭。
他仿佛在无声地告诉我,他也很难过,但他却不知所措。我想,他有故事,他的家庭一定有故事。
后来,另一个老师告诉我,他的父母离异了,他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没有精力管教,能保证吃好穿暖便是不错。教育,那就只能靠上学时的老师。生活虽不算太过拮据,但“坏孩子”的心里,布满了荆棘。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面镜子,他能最真实地反应出他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生活状态,甚至父母的感情状态。因为他们还小,不会掩饰,不懂世故,所以很多情感都是如刚出生的婴儿一样赤条条地平铺在我们眼前。他们所有的恐惧,不安,自卑,阴霾,都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而且途径可能是崎岖的。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他们,但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去理解他们。他们也想做一个“好孩子”,只是可能他们不知道如何去做,他们需要我们的理解,我们的引导,我们的鼓励。那个“坏孩子”也是在教育之下可以学会跟同伴道歉,跟同伴一起无间隙地玩耍的一个普通孩子。他们没有错,他们也很委屈。
我想,那个孩子的哭,可能有委屈,有羡慕,有自卑。那个时候他也需要有个温柔护短的妈妈抱着他说,宝贝,下次不可以再这样了,妈妈相信你不是故意的。只是,很可惜,那时候并没有,家庭不一样的经历,让他学会的是自己默默地哭,扭曲地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暴躁。
镜子本没有错,正如世界上本没有坏孩子一样。亲爱的孩子,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你,但我很心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