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过“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在认知上,我们会受到既有观点的影响。“手里拿个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所以我们被固定在一个认知维度中。
如果想要值得过的人生,想要不那么无知,想不把所有东西都看成钉子,就需要我们时常跳出现有认知去看待问题,打破现有框架,时刻处在一种求知的状态,多思考自己是如何产生这样的认知的,站在高处用一个更大的视角看一切,再不断进步。
人的生理规律是:进食超过4个小时之后,糖分会降低,人的思维和意志能力会大大降低,并因此对问题丧失耐心和关注度,很难对一个问题进行耐心地思考和沟通。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时候,你已经降维了。
所以,这个时候不要讨论严肃的问题,最好找一家饭馆吃饭,在补足糖分以后,你可能又暂时升维了。
当然,认知的降维不像缺乏糖分那么简单:哪怕糖分很充足的时候,你很可能也是在一个低维度上思考。
比如忧心忡忡充满着莫名焦虑的时候,你的认知就会被绑架,在这个平面上费劲地、无效率也无效果地挣扎。更重要的原因是,你被各种各样的小事所挂碍——挂碍就是,被挂住,然后成为了一种障碍。在一个场景下事大如天的事情,在另外一个空间里都是细枝末节的,但你就是会被这些细枝末节所挂碍。
恐惧、理智和欲望是一个分蛋糕的游戏,它们三者之间进行的是零和博弈,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
比较特殊的是理智,它往往从属于欲望或者恐惧中的某一方,它就相当于一个中立方了,有点像美国总统竞选过程中要努力争取的中间选民。大部分时候欲望和恐惧保持着一种低份额平衡,但是特殊情况下某一方会有压倒性优势,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重新调整配比了。
认知三原色是一个分蛋糕的游戏而不能是一个做蛋糕的游戏,我们把自己的心智变得很大,让这三原色在更大的平台上竞争。
蛋糕越大,三原色中就可能会更均衡理智,也就有很大的份额,蛋糕小的时候人们就会经常在恐惧和欲望之中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