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百家争鸣六 不受待见的大儒 荀子
每年农历8月27,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都会举行盛大的祭孔大典,曲阜孔庙的祭孔大典最为热烈。自汉代开始,在祭祀孔子的时候,开始有其他的儒家人物陪祀,这些陪祀的儒者都是后人认可的历朝历代儒家代表人物,他们中间有孔子知名七十二弟子,有战国的孟子,汉代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等,他们或者和孔子同处大成殿,或者列于大成殿东西厢房之中,一起享受后人的朝圣。然而大儒荀子,却不在其中。荀子曾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学宫长,是儒家的集大成者,荀子没有出现的孔庙配享的塑像中,并不是疏忽,而是他的主张另类,长久没有得到认可。
荀子看到了人性之恶,提出了性恶说,他认为趋利避害,追求享乐是人的天性,只有通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使人向善.荀子一改儒家的是古非今,缅怀上古的做法,反对法先王的说法,提出法后王,他的思想带有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特点。
荀子的性恶论,只是他不能配享孔庙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荀子教出来的学生,数千年来一直被儒家所诟病。荀子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弟子,李斯和韩非,韩非子抛弃了老师倡导的礼义,转而宣传法治,成为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1. 天道自然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2."天行有常"
荀子以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道不会因为人的情感或者意志而有所改变,对人的善恶分辨完全漠然置之。认为祭祀哀悼死者的各种宗教仪式,仅仅是表示"志意思慕之情",是尽"人道"而非"鬼事"。
3."天人相分"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并且天人各有不同的职能,"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
4."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骋能而化之"的思想。明确宣称,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
5、性恶论
荀子认为,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人性是"恶",而不是"善"。这就是性恶论。
荀子以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后天的环境和经验对人性的改造其则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人的主观努力,"其礼义,制法度",转化人的"恶"性,则"涂之人可以为禹"。
性恶论的价值在于:(1)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然层面来看待人性。(2)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3)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6、成圣之道
荀子认为最高的要求就是"成圣"。圣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有经过后天的努力,才能够成就自己。"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凸现后天努力修为造就君子、圣人,强调精神气质、文化教养上的贵族性,希望借圣人的教化,使得社会大众得以转变性情,以至于善。
7、"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含义两点:
(1)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
(2)礼高于法,礼为法之大本。只讲法治,不讲礼治,百姓只是畏惧刑罚,一有机会仍会作乱。以礼义为本,则法治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了:"故礼及身而行修,义及国而政明,能以礼挟而贵名白,天下愿,会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荀子以为,礼义是立法的精神,如果人们爱好礼义,其行为就会自然合法,甚至不用刑罚,百姓也能自然为善。总之,荀子的礼法兼施、王霸统一,是对对礼法、王霸之争的总结。
8.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
荀子在历史观上提出了厚今薄古的"法后王"说,所谓"后王"盖指"近时"之圣王或可能成为王者的"天下之君",即理想的最高统治者。他认为"先王"的时代久远,事迹简略,不如近世的后王可靠,所谓"欲观圣王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即"法先王"必须通过"法后王"的途径才能实现。他主张"法后王",又提倡继承"先王之道",意在为封建统治阶级寻求理想的人格榜样。荀子批判以复古倒退为目的的"先王"观,指责"俗儒"们的"略法先王而足乱世,术缪杂学,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法后王,一制度"即是把一切都纳入新兴地主阶级大一统的制度与范围上来。
9、对比孔孟
荀子的思想偏向于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视社会秩序,反对神秘主义的思想,重视人为的努力。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法",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以孔子为圣人,但反对孟子和子思为首的"思孟学派"哲学思想,认为子弓与自己才是继承孔子思想的学者。荀子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使人格提高。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荀子》三十二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
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彩,善于比喻,排比偶句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
荀子地位
1. 荀学具有学术批判精神,具备兼容并包的意识,体现了战国百家争鸣走向学术交融的历史趋势。
2. 荀子对儒学经典的传授居功甚伟。
3.荀子密切关注现实世界的变化,充满事功精神。荀子讲学于齐、仕宦于楚、议兵于赵、议政于燕、论风俗于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不在孔孟之下。为儒学适应时代环境、进而寻求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