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649]| “惟贤知贤”,曹操不和小人物一般见识

当初,沛国人魏讽有迷惑众人之才,在邺城很有影响,魏的相国钟繇延聘他为西曹掾。荥阳人任览是魏讽的好朋友,他的同郡人郑袤是郑泰的儿子,郑袤对任览说:“魏讽是个一奸一雄,最终会作乱。”

九月,魏讽秘密纠结一党一徒,与长乐卫尉陈祎谋划袭击邺城。未到预定日期,陈祎害怕,告发了此事。太子曹丕诛杀了魏讽,被牵连处死的有数千人,钟繇因此案被免掉官职。

当初,丞相主簿杨修和丁仪兄弟策划立曹植为魏的太子,曹丕对此很担扰,把朝歌县长吴质藏在旧竹箱中,用车接来,和他计议。杨修向曹操告发,曹操还没来得及查验。曹丕惧怕,告诉吴质,吴质说:“没关系。”第二天,用车拉着竹筐,框里装着绢布进府,杨修告发,查验,框里并没有人。曹操于是怀疑杨修。

之后曹植也因为骄纵,被曹操疏远。曹植一直主动联系杨修,杨修也不敢拒绝,每次去曹植那里,因为曹植思虑不够周密,杨修就揣摩曹操心思,估计他会问曹植什么话,预先写了数十条回答,告诉曹植左右说:“教令如果送来,根据他问的问题,选择作答。”于是,每每曹操的教令刚出,曹植的答卷就交上来了。曹操奇怪怎么这么快,追问调查,真相大白。曹操本来就因为杨修是袁术外甥而厌恶他,就以泄露言教,交通诸侯的罪名,将杨修逮捕诛杀。

[点评]

杨修学问渊博,极为聪慧。他一生著作颇丰,结集成册的两文稿已失,著有赋、颂、碑、赞、诗、哀辞、表、记、书凡十五篇。今共存作品数篇,其中有《答临淄候笺》、《节游赋》、《神女赋》、《孔雀赋》等。这个大才子被杀,是令人可惜的。

杨修本身出身(袁术的外甥)就受到曹操的厌恶,为人却还恃才傲物,不知收敛,最关键是卷入到世子之争太深,多次犯了曹操的忌讳,这是曹操杀他的主要原因。

魏王曹操任命杜袭为留府长史,驻守关中。关中地方军阀许攸(不是袁绍那里投降过来的许攸,是另一个同名的人),率部曲不肯归顺,而且口出狂言,侮慢曹操,曹操大怒,准备先讨伐他。群臣大多进谏说:“应该招怀许攸,共讨强敌。”曹操把大刀横放在膝盖上,满面怒色,不听。

杜袭进来想要进谏,曹操先给他顶回去:“我主意已定,你不要再说话了!”

杜袭说:“如果殿下的计策是对的,我就帮助殿下去完成。如果殿下的计策是错的,就算是定了,也应该改正。殿下不让我说话,岂不是太不开明了吗?”

曹操说:“许攸侮辱我,怎么能饶了他!”

杜袭说:“殿下认为许攸是什么人呢?”

曹操说:“凡人一个。”

杜袭说:“只有贤德的人才能认识理解何为贤德,只有圣人才知道谁是圣人,凡人怎么能知道非凡之人是怎么回事呢?方今豺狼当道,却要先讨伐狐狸。别人会说殿下避强攻弱,进不为勇,退不为仁。我听说,千钧之弩,不会用来射老鼠;万石之钟,不会因为一根小草撞它就发出声音。如今一个区区许攸,和足以劳殿下之神武呢?”

曹操说:“善!”于是厚厚的抚慰许攸,许攸归服。

[点评]

杜袭是原文是:“夫惟贤知贤,惟圣知圣。凡人安能知非凡人耶?”意思是只有圣人才能了解圣人,只有贤人才能了解贤人,凡人怎能了解非凡人呢?表示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彼此相知。

这句话很有现实指导意义。有个有点小能量的人,喜欢碰瓷,有一群粉丝跟着起哄,其实他攻击别人,根本不知道别人有多大见识与本事,就像犬吠火车一样。做大事的人,你难道要停下脚步去和这个人对喷吗?处理办法只有两个:一是置之不理,该干啥干啥;二是将其招安,也就让他闭上臭嘴了,杜袭就是劝曹操这样做的。

有意思的是,叫许攸的怎么都不拿曹操当“干部”呢?官渡之战时的那个许攸,经常当众叫曹操的小名曹阿瞒,态度不恭。这个许攸专门羞辱曹操,前一个被曹操杀了,这个得感谢杜袭!

冬,十月,魏王曹操到洛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