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我从牙缝里抠出零花钱,给那台二手笔记本配了套漫步者2.1音箱——经典的两个卫星箱配个低音炮,有源+3.5mm,当时觉得比笔记本外放强多了,直到后来见识到真正的HiFi系统,才明白这套设备在烧友眼里就像摩托车后座绑着的低音炮。而且那套2.1不仅中频发虚,低频混得像团浆糊,随机附赠的音频线也很一般。
懂的多了,自然理解发烧友的鄙视从何而来。
在音乐发烧友这个圈子里,既有深谙声学原理的技术流,也有挥金如土的器材党。在他们构建的秩序中,物理传输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你花万元购置的音响都可能被评价为"听个响",更别说那些被蓝牙耳机压缩过的无线信号了。
蓝牙音频传输普遍采用SBC、AAC编码。以CD级音源(1411kbps)为例,经过SBC编码(328kbps)之后,音质表现必然降级;即便采用最新的LDAC编码(990kbps)和蓝牙5.4技术,无线传输固有的信号延迟、动态范围压缩依然存在,你管这样的有损音质叫HiFi,传统派不鄙视你才怪。
另外,现代无线设备剥夺了大佬们自由更换线材、调整功放的仪式感,把本该充满玄学的调音过程简化成手机APP里的EQ滑块。除了一些旗舰降噪耳机,很多蓝牙音频设备毫无可玩性可言,又怎么能让金耳朵们满意。
不过,高手富哥不常有,打工加班才是常态。群众的耳机,必须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没必要困在小众发烧友的价值牢笼中妄自菲薄。
2023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突破3.5亿副,传统HiFi耳机的销量毫无还手之力。这么大的销量差距,就是普罗大众用钱包投的票。道理很简单:当年轻人为首付发愁、中年人在学区房和补习班间周旋时,要求他们投入半年工资打造听音室,就像劝农民工买劳斯莱斯通勤般不切实际,跟他们大谈金耳音质也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一副耳机、一只音箱,如果不接地气、价格不够亲民,必然会被群众嫌弃。
有人说,消费电子领域的"音质"早已分化成两个平行宇宙:在发烧宇宙,万元线材带来的5%提升恨不能大书特书;在现实宇宙,消费者在通勤路上能分清人声和伴奏就是胜利。无论你喜欢Bose JBL还是漫步者、小米,TWS或开放式耳机的便携性、续航和价格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最重要的是——人们对音质的宽容度,远比你想象中的更高。
说到底,音频设备的终极价值在于创造情感共鸣。我至今记得大学室友用那套2.1音箱播放《加州旅馆》时,劣质低音炮震颤出的极致快感。这种感受,玄学无法证明,富哥和技术流也抢不走。所以,为什么非要纠结于所谓的发烧友评价呢?用小众的价值观折磨自己,不如回归纯粹的声音感知,这种简单的快乐,人人皆可轻松拥有。我是笔点酷玩,希望我的分享可以给各位一些启发和参考,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