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足球——蹴鞠

最近关于中国男足出征世界杯亚洲区40强赛的新闻层出不穷:因防疫原因,原本在苏州举行的赛会比赛被亚足联安排去了迪拜,结果中国队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和竭力营造的主场优势顿时化为灰烬云云。各家官媒、自媒纷纷报道和分析。

我也来蹭个热度,写一写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

“蹴鞠”也叫“蹋鞠”、“蹋蹴”。

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策·齐策》中记载山东临淄一带人民常吹竽鼓瑟进行“蹋鞠”比赛。(这不就是啦啦队吗?)

到了汉代,刘邦的老爸就是一个超级球迷。汉武帝和卫青还曾在军队中推广此运动以起到训练士兵的作用。

宋代,足球有了长足的发展,比赛分为设球场和不设球场2种。

设球场的有一种是在球场中央设立一个球门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徽宗做寿时,宫中举行了一场毬(球)赛,球门高三丈,球洞宽一尺,上系彩绸,比赛双方各十余人,每方有一个“球头”(相当于队长),左边球队先开球,须在本方半场盘运传递,表演一番,再由球头将球踢过球门,右边的球队接球后再如法炮制。

看上去有点像网式足球。输赢则看“不到者输一小筹,踢脱者输一大筹。失回出伦输一小筹,过头不到输一大筹。”纯粹比拼脚法,技术流啊!

当然也有和现代比较相像的踢法,两边设门,还有各设3-6个门的,比分估计比篮球还高。

不设球场,就更简单了,可以分班对抗,也可以不分班。

有一个人的表演,称作“滚弄”,要求以头、胸、足、膝、肩都可以滚弄,技法有拐、蹬、蹑、搭等,看谁的花样多,球法好定输赢。

还可以两人一组“打二”,就是对踢;三人一组的“转花枝”;四人一组,用两只球一起踢,叫“流星赶月”;五人场叫“皮破”,听着名字大概不踢到有人皮开肉绽不停歇吧;六人场叫“大出尖”,这是要打破脑袋的节奏啊;七人场叫“落花流水”;八人场叫“八仙过海”;九人场叫“踢花心”,即中间1人、周围8人,周围的人依次通过中心一人互相传递;十人场称为“全轮䏦爪”。

宋朝的太祖、太宗、神宗都常踢球,宋徽宗还在做王爷的时候,还加入过职业队呢。不信?且看如下记载:

“端王头戴软纱唐巾,身穿紫绣龙袍,腰系文武双穗绦。把绣龙袍前襟拽扎起,揣在绦儿边。足穿一双嵌金线飞凤靴,三五个小黄门相伴着蹴气毬。高俅不敢过去冲撞,立在从人背后伺候。也是高俅合当发迹,时运到来,那个气毬腾地起来,端王接个不着,向人丛里直滚到高俅身边。那高俅见气毬来,也是一时的胆量,使个鸳鸯拐,踢还端王。端王见了大喜,便问道:“你是甚人?”高俅向前跪下道:“小的是王都尉亲随,受东人使令,赍送两般玉玩器来,进献大王,有书呈在此拜上。”端王听罢,笑道:“姐夫直如此挂心。”高俅取出书呈进上。端王开盒子看了玩器,都递与堂候官收了去。

那端王且不理玉玩器下落,却先问高俅道:“你原来会踢气毬!你唤做甚么?”高俅叉手跪覆道:“小的叫做高俅,胡乱踢得几脚。”端王道:“好!你便下场来踢一回耍。”高俅拜道:“小的是何等样人,敢与恩王下脚!”端王道:“这是‘齐云社’名为‘天下圆’,但踢何伤。”高俅再拜道:“怎敢!”三回五次告辞,端王定要他踢,高俅只得叩头谢罪,解膝下场。才踢几脚,端王喝采。高俅只得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那身分模样,这气毬一似鳔胶粘在身上的。端王大喜,那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


当然,这是《水浒》中的描写。高俅一脚当殿帅,徽宗北国走一遭。


但是这齐云社却是东京汴梁有名的足球队。当时东京汴梁管踢球人的社团就叫“齐云社”又名“圆社”,可以说是最早的足球俱乐部了。据《事林广记》记载:

“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球。

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

其中的“作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学家,而是指蹴鞠者。

北宋汴梁城内的王某,南宋临安的黄如意、范老头则是那个时代的球星,他们常常在朝廷筵宴、四时庆典的时候当众表演,也会和人打比赛切磋球艺。当时的齐云社还有一本《社规》详细列明了蹴鞠的要领和犯规动作(比如上步拐、退步搭、入步肩、退步背、入步蹑、入步膝都是不允许的,感觉像篮球走步的规定啊)。


再来说说所踢的“球”,也是种类繁多,有石球(踢着不疼吗?)、陶球(踢着不碎吗?)、毛丸、气球等(还好,不像英国人最初是拿丹麦入侵者的脑袋当球踢的)。

蹴鞠的“鞠”是一种皮革的意思,所以更多的是塞了毛的皮球,晚唐以后出现了灌气的皮球,因为是气球,这也是为什么蹴鞠比赛的球门一般会设的比较高的缘故吧。

最后安利两部老片。

一部是连续剧,叫做《一脚定江山》是由李冰冰、任泉、李宗翰、姜武、魏宗万等主演的,讲述南宋末年齐云社蹴鞠定江山,金靴传四海的故事。

看看当时的小鲜肉配小花的演技和颜值也蛮有意思的,绝对甩现在某些双男主耽美连续剧几十条横马路。


另一部算是喜中带悲吧。因为宋朝以后,蹴鞠渐趋没落,直到后来又从西洋传了回来。张丰毅、陈佩斯、姜昆早期主演的电影——《京都球侠》就讲了这么一段故事。



文 | 云间大彭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文章持续更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