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静能生慧,慧能生定,定能生智。
指人心灵平静、思想宁静的状态下,能够产生更深刻的智慧和洞察力。
这个理念跨越儒家、佛家和道家。
当一个人的心境达到一种清静无扰的境界时,他才能更清晰的思考、更好地理解实物的本质,从而生发出智慧。
现代人每天都很忙,从早晨闹钟响起的那一刻,忙碌的一天就开始了。
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使命来到特定的地点开始忙碌的一天。
晚上回到家应当是休息与放松的时刻,然而还是被加不完的班,写不完的作业给牢牢困住。
好不容易等到周末了,要么是加班,上课;要么就在手机的世界里遨游。
好不容易等到一次法定节假日,大家都有时间,全家人出去旅游,结果出门还是人山人海,原来想放松的心变得更累了。
有时,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想问,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我们的时间被填塞得很满,但是心灵却感到无比的空虚。
“忙”字是竖心旁加一个亡。
这个字意在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太忙了,心就亡了。
内心世界得不到滋养与关注,导致现实越忙碌心灵越空虚。
心灵长期无法与思想产生链接,导致我们无法生出真正的智慧。
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主张静坐,以使内心安定,收敛身心,存心养性。
首先,静坐能够强健身体,提升五脏六腑的功能。
其次,静坐可以提升生命的气质,塑造健康、美丽的状态。
再者,静坐能缓解压力,释放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等情绪,使整个生命感受到平静、喜悦、自在和安心。
最后,静坐可以开启内在的智慧,引导人们反省自我,觉知生命的存在,达到解脱。
《大学》中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能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知道将心止于何处,然后心才有所定见,外定其身,内定其心,心才不会漂浮不定,手足无措;身心皆定,不起妄想,长定久静,安下心来才有助于思虑,这样的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道德经》也有:“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强调将身体调整到完全虚空、寂静的状态,与万物运转的逻辑一致,从而参透世界的真相,描述了一种通过静心接收高维能量的状态。
综上所述,高维智慧来自于内心的宁静。
一个人静不下来的根源,是因为心不静,欲望太多。
总是不满足于现状,总是想外求,急着向外界索取,做事情容易浮于表面。
放不下、舍不得只不过徒增烦恼而已。
曾国藩认为“静”给他提供了强大的思考源泉,做重大决定前,经常静坐思考,反复推敲其过程。
“夫唯不争,古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家认为,不与任何人争,实则无人能与之争。
道家的含义与“静”这个字本身的含义最接近。
我们都知道,“静”字里面有一个争,说明只有静下心来,看似不与任何人争,才能做到真正的无人能争。
唯有静下来,定下来,才不会被红尘之事所束缚,为生活所牵绊。
内心产生了定力,才能升起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