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跟程序有些相像之处,讲究逻辑性。不同的是,检验程序对错的方法是直接运行,快速简单,试错成本低。检验产品要经过市场验证,运营一段时间,再看市场的反馈,试错成本高。所以在产品设计之初,要尽可能梳理产品的业务逻辑,确保理论上能够走得通,避免后期不必要的错误。
产品点子
朋友 L 说想在家里做一个网上大众办事平台。已经开始计划了,先选两个县试试水。
你们觉得怎么样?L 在微信群里问。
提供哪些服务呢?我问。
比如办理某些手续,需要找哪些部门,流程比较繁琐,我们可以帮忙代办。就是平时家里需要办啥事,需要专业的人搞,我们可以帮忙搞定。他说。
具体有什么服务?家里都是四五线的城市,不像一线城市,经济发达,各种需求的人都会有。我继续问。
比如说办理证件,你想开个公司,想去办理手续,不知道门路。我说,办理这些事情应该并不需要什么门路呀,每个地方应该都有类似这样的代办公司。这类的服务,虽是刚需,但频次低,用户群体狭窄。像家里人,除了聊天,购物以外,他们也很少使用网络的服务。有什么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从身边人找到有经验的朋友。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人,那就直接找街边的代办公司了,放心可靠。
晚上,L 发过来文档,说了下他的想法:提供专业的代办服务,帮助别人省心办事。他想搭建一个平台,有供需两方,需求方可以通过帖子发出需求,服务提供方可以承接需求方的业务。准备开展以下业务:
- 对接商务对象。帮他人做本地投资或寻找优质产品合作伙伴。
- 办理专业性较强的服务。
a. 法律咨询代理。
b. 公司注册,新三板上市操作。
c. 媒体推广及公关。 - 便民服务。
a. 异地医院推荐,专家挂号。
b. 异地办理证件。
运营方面,平台要维护需求方,供给方的引流。需求方通过在各地招代理的方式来汇集客户需求,然后汇总到平台。供给方由平台招募具有专业能力的办事员。平台方的客服人员来负责需求方和供给方的对接,跟办事员协商所需材料及报价,然后从中抽取佣金。
业务分析
我并不了解 L 要做的这个行业。但这不妨碍从产品角度去跟他对理解他要做的事情。作为普通用户,我关心:平台能为我提供什么服务,我为什么考虑使用你的服务。跟现有传统的服务公司相比,你的优势在哪里?结合他的描述,我想梳理他的业务模型,从逻辑的角度去分析这么做的可行性如何,能不能赚到钱?
举一个具体的业务,说下你们能做什么呗。我问 L。
比如说在家里,碰到司法案件一类的事情。我们有人脉,有资源,可能帮你搞定一些事情。但是对一般人来说,就没有这个资源。如果涉及隐晦的东西,放到线下应该更好吧,不适合放到线上。我问他。算不上隐晦的东西,只是知道有一些合法的渠道去处理一些事情。那你们做的事情不就跟律师事务所一样了,我说。不一样的,用户在可以在平台上发布需求,有人发现需求,然后进行对接完成,像「猪八戒」网一样。
像你们提供的法律服务,双方需不需要线下见面对接?要啊。那就跟猪八戒不一样了。你这种服务模式倒是和58同城有一些类似,服务提供商可展示服务。用户有需求,可以到网上发帖子,或者直接给商家打电话,约谈好在某个地方见面,在线下完成最终的交易。
按照 L 讲的内容,我梳理了他的业务:
![大众办事平台](http://7xirnj.com1.z0.glb.clouddn.com/%E5%A4%A7%E4%BC%97%E5%8A%9E%E4%BA%8B%E5%B9%B3%E5%8F%B0%E5%9B%BE.png)
发现了几个劣势:
- 维护成本高。需求方,供给方都需要都平台来维护,供需双方的交易还需要平台方的客服来接洽。从产品角度来说,需要做三方的工作,业务线多,工作量大。
- 服务重。产品提供的服务不像电商,快餐,酒店,是标准化的服务。咨询,投资是定制化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每个人的诉求可能都不一样,单一线上的服务是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这类的服务一定重线下的。
- 无法形成交易闭环。既然提供的服务是重线下的,供需双方一定会见面。平台不可能每次都以中间者的身份来对接供需双方,防止他们互换联系方式,然后私下完成交易。如果是这样的话,平台就无法触及双方的交易,从中抽取佣金的逻辑也就不成立了。
L 的担心。
按照现在的产品模型,L 说他有两个担心:
- 优质的服务体验。前期选一两个县来试点自营,后期其它县都是招代理来做。代理商一般都是本地有资源的,服务意识并不是强,那怎么控制好服务的水平呢?
- 技术的支持。L 想通过互联网来为客户提供服务,方便快捷。他问我,网站是不是要先做?如果要做公众号,小程序的话,能不能和自己的数据库对接起来,用户新息都能存放到自己的数据库。这样,方便后期的推广运营。
我想到之前创业的教训。在业务前期,模式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情况下,不需要规划地太远。产品处于探索阶段,思路不清晰,方向不一定对。如果走得太深,一旦业务模式发生变化,之前的准备工作都被浪费了。新产品一定会经历从 0 到 1 的阶段,接受市场的检验。这时候的重心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验证产品可行性。验证业务不一定要用高大上的方法,什么来得快,节省时间,就用什么方法。哪怕是土方法,拉几个人建个群来开展业务、做实验也都没关系。
美团做外卖业务时,前期快速试水,仅组建了 10 个人的小团队,花了 1 个星期开发产品,然后就在美团总部的商圈发传单测试。产品开始很糙,软件不能自动接单,产品团队从美团客服借来几个人做外卖客服,客服在从台看到用户下单后再电话通知商家接单。上传门店信息的后台也没有,也是靠Excel上传。当时美团外卖总裁王慧文说,早期业务需要做得尽善尽美才能发展起来,证明趋势没起来。真趋势起来的时候,共同特点是产品很糙也能快速获得消费者认同。
业务要落地。
有天,一个律师朋友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增加他律师所的爆光量?他的律师所在看守所附近,经常会寻找法律支持的人找到他们。他想找个类似于『去哪儿』、『美团』这样的产品,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用户在看守所附近的时候,查看下附近就能找到他们。对他来讲,门面是他的渠道优势,相当于一个客户关系的通道。结合朋友的想法,我对 L 的产品做了一些思考发给了他:
通道的建立。目前,法律服务对于大众用户说,是个低频的需求场景。但如果有需要,是很强的刚需,难点在于怎么找到你的客户,建立一个通道,你有爆光量,客户也能借此找到你。即使是在大城市,律师的业务可能还主要来源于小圈子的熟人介绍。我身边有几个找律师的朋友都是通过朋友关系介绍的,你可以考虑先了解现有的律师如何展开业务的。
定制化的服务与价格的敏感。不同于其它互联产品服务都是标准化服务,用户对价格较为敏感。对于民事案件,特别是刑事案例,用户最关心的是问题的最优解。价格方面,敏感度要较次于我们普通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像你说的借用关系的搞定的事情,用户在选择服务时,是倾向寻找信赖的律师还是价格便宜的服务,他会做慎重的考虑。圈内好的律师肯定都是有好的口碑的。
利益的分配。不管服务怎样提供,前期的可能都要先从现有的业务模式跟律师合作切入你的服务,小圈子的服务都会存在既定的利益规则,如果新的模式不能很好地分配利益,可能会被遭抵制。像前期的共享单车,快车服务都有遇到过今天律师问我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增加他的爆光量?他的律师所在看守所附近,经常会寻找法律支持的人找到他们。他想能不能找个类似于『去哪儿』、『美团』这样的产品,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用户在看守所附近的时候,查看下附近就能找到他们。对他们来讲,他们的门面是他们的优势,相当于一个客户关系的通道。
一般人有想法时,都会倾向于先预设好目标,然后从目标出发来倒推实现方案。这种做法往往脱离了现实条件,忽略了自身条件的考量以及事物发展的要素。更合适的做法是,找一个切入口,从实际出发,快速测试方案。根据市场反馈的结果,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产品。